孙立峰:移动物联时代,可穿戴设备又迎来春天

截止到2019年4月份,全国已经有158家互联网医院了,并且19个省份已经建成远程医疗网络平台。

作者: 孙立峰 来源: e医疗 2019-09-27 11:34:32

截止到2019年4月份,全国已经有158家互联网医院了,并且19个省份已经建成远程医疗网络平台。笔者所在的广东省,省卫健委开展的“五个一”(“一码通用”、“一网联通”、“一键诊疗”、“一站会诊”、“一体服务”)攻坚行动,也真正信息便民。

 

对于互联网医院建设,广东省卫健委要求到今年年底,各地市以上市公立三甲医院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不低于50%,并接入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

 

原先慢病健康管理服务的主战场在基层,但老百姓对于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认可度相对不高,所以实际运营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互联网医院的全面实施,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慢慢水到渠成。


“实现一人一档……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实时监测、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个性化评估”,这些对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完善和健康管理的加强,也成为创新“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建设要求。


作为移动物联的入口,在可预见的未来,医用类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又将引领一次全面升级。


目前市场上健康管理类和医疗辅助类可穿戴设备销售的产品数量最多,各类手环、手表产品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运动手环、智能手表收集的数据可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运动效果,将健身结果随时可视化,在微信、运动App上的“炫耀”,会提高我们运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健康意识,进而积极主动地对自我实行健康管理,从而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业界将2012年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可穿戴设备包括医用可穿戴设备得到高歌猛进的发展,产品也日趋丰富,提供血糖、心率、血压等医疗体征数据的检测和分析,将医学研究成果商业化。但现阶段医学科研机构、医院医生对大部分医用类可穿戴设备数据的精准度认可度低,真正进行慢病健康管理的参与度也不强,其在应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层面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


在此前《构建有温度的互联网医院》一文中,我曾提到国家卫健委医疗物联网研究院在可穿戴设备方面正在制定信息安全、数据交换的相关标准,这也是保障数据的可信度。现在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生命体征数据,还是作为预警、预测、评估病情使用,而非作为诊断依据,能否真正被医疗机构采用,就是标准前移,对相关设备的评测标准了。


-以血压为例-


利用动脉留置针的有创血压测量法一般被认为是血压测量(Brunner,1981a、1981b、1981c)的“金标准”。不过,这项技术是有创的而且对患者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一般只有当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情况需要时才使用。


对于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现在遵循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2008年发布,2010年实施的YY0670-2008行业标准。YY0670-2008从工作条件、设备标识、部件标识、包装、安全、性能、有效性、充气源和压力控制阀、气囊和袖带都对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做出了量化的要求,基于各类要求的标准再做相关的测试,如对性能要求从量程、分辨率、可重复性、压力传感器准确性方面进行评测。


针对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仪血压“连续”测量的性能评价,制定首个标准的是2014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IEEEStd1708-2014,为生产厂商提供改进及验证其技术的参考。国内厂商在传感器、芯片、人机交互、操作系统、电池续航能力、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方面尚存在瓶颈,基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没有大数据的支撑,循证证据的缺乏也导致难以通过CFDA的审批。当然,现在市面上已经有CFDA认证的腕式血压计应用了。


在数据交换标准方面,有些区域在《医疗健康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命名表总则》、《医疗健康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命名表血压计》等国标下扩展可穿戴设备的地方标准,制定可穿戴设备检测基本数据集。如设备基本信息的数据子集会包括:设备生产企业、设备出厂编码、出厂时间、型号、设备用途等,被测者基本信息子集包括:姓名、性别(GB/T2261.1)、年龄、出生日期、手机号码等,电子血压计检测基本信息子集、血糖仪检测基本信息子集等等。


“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的落地,相关标准的逐步制定发布,医用类可穿戴设备势必又会群雄逐鹿,创新发展。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可穿戴设备 互联网医疗 远程医疗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