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闭关: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大数据数据融通的能力和必要性

大疫情网络建成后不久,国家疾控中心就提出过进一步升级系统实现主动监测的设想。

作者: 朱杰 来源: e医疗 2020-02-17 13:29:50

2020年的春节估计会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全国人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妥妥在家里接受了四周公共卫生学教育。不少人那这次疫情和2003年那次比较,最后少不了感慨一下:幸亏现在的互联网发达了,信息传递快,采取措施得力。每天看着手机上攀升的疫情数字,惊心动魄之余多少有些大局在握的自信。


2月4日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发出通知,要求加强信息化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照中第一条就提到了疾控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这个从2004年开始建设的传染病指标网络(俗称:大疫情网络),建成之初就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多,数据实施性最强的疾控网络,在历次鼠疫、霍乱等疫情小规模发生等时候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这个网络只对纳入法定传染病的疾病做快速直报。对于新冠这样的新病种只有在1月20日卫健委确定其为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防控之后才能进入大疫情系统。这显然低于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控信息网络的预期。


 其实,大疫情网络建成后不久,国家疾控中心就提出过进一步升级系统实现主动监测的设想。时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的马家奇老师在2011年8月份的《中国数字医学》上发文《基于EMR、EHR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交换平台开发与应用》提出基于区域电子病历数据建立公共卫生监测数据采集管理模式的构想,并且详细阐述了技术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模式的落地遥遥无期。对于大部分医疗机构来说疾控数据上报和医疗业务数据采集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业务线,而对于区县级卫健委来说,虽然能够掌握本区域内详实的医疗卫生数据,却无缘获得本区域内上报的疾控数据,更不要说在两个数据之间建立监测预测联系了。


数据直报带来的:基层工作负担重、数据完整性准确性难以保障、一线卫计委不掌握疾控数据难以协调卫生疾控工作,三大弊病逐渐浮出水面。


2014年宁波瑾州区卫健委首先通过对辖区内医院HIS系统和区卫生信息平台改造, 实现医院HIS讲疾控直报发给卫健委信息平台,区卫健委平台上报给国家平台的路径。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2018年3月国家卫健疾控局委发布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方案》中,在宁波瑾州区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省市卫健委在区域卫生平台上打通疾控上报数据和区域电子病历系统,实现疾控病历库在本地的完整数据采集和沉淀。各地市基于本地疾病数据库的疾病监测预警能力,也是《方案》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至此,疾控卫生数据的融通已经有了纸面上的方案。 


然而,这个疾控系统以年为单位的发展步伐,显然赶不上人口的流动和疾病的传播速度。春节一役全国人民闭关修炼,现在恐怕人人都体会到了在对抗疫情时,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大数据数据融通的能力和必要性。目前要解决的已经不仅仅是卫生和疾控数据融通的问题,而是卫生系统内卫生和疾控数据融合形成公共卫生响应体系,政府范围内卫生疾控和交通、公安、社区、通讯等数据的融合形成政府的综合疾控反应机制,社会范围内政府整体疾控机制和在线居民健康教育、社区服务、物资保障、出行引导的社会服务数据融通能力。 


相信这次疫情平息后,卫生疾控系统该补的课能快速补上,更多的数据融通和数据开放支持下的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能发展起来。“数据驱动”这件事情,在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口号,在公共卫生管理上就是挽救生命的关口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疫情 互联网 大数据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