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

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发现的所有COVID-19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和分析。

作者: 中国疾控中心 来源: 中国疾控中心 2020-02-19 11:05:50

一 疫情发现及确认


2020年12月下旬,中国武汉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群发肺炎病例,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关注。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快速反应小组前往武汉。逐个排除了可能的原因包括流感、禽流感、腺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 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流行病学调查指向病人感染可能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有关,1月1日,当地政府关闭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对市场进行了消毒,同时要求进行病例的主动搜索和应急监测2,4,5。1月3日,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了疫情1-4。


2020年1月7日,致病病原被鉴定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随后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开发了检测方法2-6。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命名为COVID-19。该病毒与SARS-CoV和MERS-CoV虽然有相似性,但截然不同5,7。早期病例表明,可能不如SARS-CoV和MERS-CoV严重。但是,发病数迅速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际传播证据表明,该病毒比SARS-CoV和MERS-CoV更具传染性3,8-10。


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将该病纳入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1月23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两天后,中国政府做出了最高级别的承诺,动员一切力量遏止这一传染病的流行。了解COVID-19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至关重要。为此,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发现的所有COVID-19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和分析。


二 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一)时间分布


截至2020年2月11日,我国31个省份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 672例(61.8%),疑似病例为16 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 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由发病曲线可以看出,1月24-28日为第一个流行峰,在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日的异常高值,然后逐渐下降(图1 A)。对确诊病例的发病和报告进行分析发现,确诊病例中发病数从1月初开始迅速上升,在1月24-28日达到第一个流行峰,后缓慢下降,但在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日异常高值,后又逐渐下降。而报告日期流行曲线则显示,报告病例数在1月10日后快速上升,在2月5日达到流行峰,然后缓慢下降(图1 B)。


图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四类病例发病曲线以及

确诊病例报告日期与发病日期流行曲线


(二)地区分布


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例在湖北以外省份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截至1月22日,全国共有23个省份的83个县区报告了30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西藏在1月30日报告了本省首例自湖北输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此,全国除湖北外30个省两周内都报告发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图2)。


通过对报告病例的发病日期进行回顾性分析,还原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五个不同时段全国地理分布变化情况。截至2月11日,全国31个省份的1386个县区共报告44,672例确诊病例(湖北占74.7%,图2 E),其中,有0.2%的病例发病日期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病例均在湖北(图2 A);有1.7%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10日之前,分布在20个省份的113个县区,其中湖北占88.5%(图2 B);有13.8%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20日之前,分布在30个省份的627个县区,其中湖北占77.6%(图2 C);有73.1%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31日之前,分布在31个省份的1,310个县区,其中湖北占74.7%(图2 D)。


图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湖北向全国蔓延扩散


(三)人群特征


对确诊病例(N = 44 672)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病人集中在30-79岁,该年龄组占确诊病例总数比例武汉市为89.8%,湖北省(包括武汉)为88.6%,全国(包括湖北)为86.6%。60岁以上的老年组病例数占比,武汉为44.1%,湖北(包括武汉)为35.1%,全国(包括湖北)为31.2%(图3)。确诊病例男女比例武汉为0.99:1,湖北为1.04:1,全国为1.06:1,农民或工人占22.0%,湖北省占74.7%,81.0%属于轻/中症(表1)。


图3 不同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年龄分布特征


(四)死亡数、粗病死率和病死率密度


如表1所示,在44 672例确诊病例中,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病死率密度为0.015/10人天,即平均每个病人观察10天的死亡风险为0.015。在各年龄组中,≥80岁年龄组的粗病死率最高为14.8%。男性的粗病死率为2.8%,女性为1.7%。按职业划分,退休人员的粗病死率最高为5.1%。湖北省的粗病死率(2.9%)则高出其他省份(0.4%)7.3倍。未报告合并症的患者的粗病死率约为0.9%,有合并症患者的病死率则高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为10.5%,糖尿病为7.3%,慢性呼吸道疾病为6.3%,高血压病占6.0%,癌症为5.6%。重症病例占13.8%,危重病人占4.7%。危重病人的粗病死率为49%,病死率密度为0.325,即平均每个危重病人观察10天的死亡风险为0.325。


基本特征

确认病例 N (%)

死亡N (%)

病死率 %

观察人天

病死率(/10 人天)

合计

44672

1023

2.3

661609

0.015

年龄(岁)






0-9

416 (0.9)



4383


10-19

549 (1.2)

1 (0.1)

0.2

6625

0.002

20-29

3619 (8.1)

7 (0.7)

0.2

53953

0.001

30-39

7600 (17.0)

18 (1.8)

0.2

114550

0.002

40-49

8571 (19.2)

38 (3.7)

0.4

128448

0.003

50-59

10008 (22.4)

130 (12.7)

1.3

151059

0.009

60-69

8583 (19.2)

309 (30.2)

3.6

128088

0.024

70-79

3918 (8.8)

312 (30.5)

8.0

55832

0.056

≥80

1408 (3.2)

208 (20.3)

14.8

18671

0.111

性别






22981 (51.4)

653 (63.8)

2.8

342063

0.019

21691 (48.6)

370 (36.2)

1.7

319546

0.012

职业






服务业

3449 (7.7)

23 (2.2)

0.7

54484

0.004

农民/工人

9811 (22)

139 (13.6)

1.4

137992

0.010

医务人员

1716 (3.8)

5 (0.5)

0.3

28069

0.002

退休人员

9193 (20.6)

472 (46.1)

5.1

137118

0.034

其他

20503 (45.9)

384 (37.5)

1.9

303946

0.013

省份






湖北

33367 (74.7)

979 (95.7)

2.9

496523

0.020

其他

11305 (25.3)

44 (4.3)

0.4

165086

0.003

武汉暴露史a






31974 (85.8)

853 (92.8)

2.7

486612

0.018

5295 (14.2)

66 (7.2)

1.2

71201

0.009

缺失

7403

104

2.8

103796

0.010

基础性疾病b






高血压

2683 (12.8)

161 (39.7)

6.0

42603

0.038

糖尿病

1102 (5.3)

80 (19.7)

7.3

17940

0.045

心血管疾病

873 (4.2)

92 (22.7)

10.5

13533

0.068

呼吸道传染病

511 (2.4)

32 (7.9)

6.3

8083

0.040

癌症

107 (0.5)

6 (1.5)

5.6

1690

0.036

15536 (74.0)

133 (32.8)

0.9

242948

0.005

缺失

23690 (53.0)

617 (60.3)

2.6

331843

0.019

严重程度c






轻/中

36160 (80.9)


-

-


6168 (13.8)


-

-


危重

2087 (4.7)

1023(100)

49.0

31456

0.325

缺失

257 (0.6)


-

-


周期 (按照发病日统计)






2019年12月31日前

104 (0.2)

15 (1.5)

14.4

5142

0.029

2020年1月1-10日

653 (1.5)

102 (10.0)

15.6

21687

0.047

20,2020年1月11-20日

5417 (12.1)

310 (30.3)

5.7

130972

0.024

2020年1月21-31日

26468 (59.2)

494 (48.3)

1.9

416009

0.012

2020年2月1-11日

12030 (26.9)

102 (10.0)

0.8

87799

0.012 

表1 全国新型冠状肺炎病例数、死亡数及病死率


(五)病例暴露史分析


对湖北省以外报告病例,把有武汉暴露史与无武汉暴露史确诊病例用两种颜色表示,根据患者发病日期绘制流行曲线(图4A)。湖北省以外病例发病高峰期为1月24-27日。大多数病例(71.9%)报告发病前14天内在武汉居住或去过武汉,或曾与武汉患者有过密切接触。


(六)医务人员病例分析


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月28日(图4B)。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716名为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其中,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对1688名有病情严重程度的确诊病例进行分析,武汉有1080例,占全国医务人员发病总数64%,湖北除武汉外的其他地区394例(占23.3%),除湖北外全国其他30个省(区/市)214例(12.7%)。重症比例占在武汉为17.%,湖北10.4%,全国除去湖北外为7.0%。按照不同时段,武汉医务人员重症比例从最高时38.9%,逐渐下降,到2月上旬12.7% (表2)。


图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四类病例发病曲线


以及确诊病例报告日期与发病日期流行曲线


表2.  2019年12月8日-2月11日全国、湖北、武汉报告医务人员

新冠肺炎确诊病人、重症病人及与死亡情况


三 结论


(一)对我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和探索性分析,发现大多数为轻症或一般肺炎病例,总体粗病死率低。在死亡病例中,最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二)对流行曲线进行分析提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呈现混合暴发流行模式,2019年12月发病的病例,可能为同源连续性暴露传播模式;2020年1月,可能是扩散传播模式。这种混合暴发流行的时间趋势与先前调查结论一致,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有野生动物交易,使得新型冠状病毒从一种仍然未知的野生动物传染到人类,并且由于它的高突变率和重组率,其适应性增强,继而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3, 8]。


(三)医务人员病例临床表现多数为轻症或一般肺炎(85.4%),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年龄有关,医务人员都是在职人员,一般都在60岁以下,而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病人。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但迄今为止,医务人员感染以及防护失败的具体原因仍有待深入调查。


(四)近期流行曲线呈现一定下降趋势,提示目前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如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接触、多渠道高频率地传播关键的预防信息(例如,洗手、戴口罩和求医信息),以及动员多部门联防联控快速反应等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扩散,也显著地减少了向其他国家传播。


四 建议


(一)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仍待回答,包括动物宿主的识别、传染期的确定、传播途径的识别、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包括简便的检测试剂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3,4,8,9],建议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为调整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前看来,湖北和武汉疫情形势仍较为严重,重症比例及病死率均较高,同时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并迎来人员返程,将出现大量人员流动与接触,可能会增加新冠肺炎传播风险。因此必须继续落实好社区和劳动场所等为单位的首例病例的发现和处置,防治疫情反弹。


致敬与致谢


向战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同志们致敬!

向全国所有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包括治疗、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等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说明


为及时向国内外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数据信息,本报告以学术论文方式,中文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英文在China CDC Weekly刊发,同时,相同内容以流行病学报告格式,中英文报告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公布,供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及感兴趣者阅读。


参考文献

1. Wuhan Municipal Health Commission. Report of clustering pneumonia of unknown etiology in Wuhan City. Wuhan, China: Wuhan Municipal Health Commission, December 31, 2019. (http://wjw.wuhan.gov.cn/front/web/showDetail/2019123108989)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l coronavirus – China.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anuary 12, 2020. (https://www.who.int/csr/ don/12-january-2020-novel-coronavirus-china/en/)

3. Wang C, Hornby PW, Hayden FG, Gao GF. 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20] doi:10.1016/S0140-6736(20)30185-9

4. Hui DS, Azhar EI, Madani TA, et al. The continuing 2019-nCoV epidemic threat of novel coronaviruses to global health – the latest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Wuhan, China. Int J Infect Dis 2020;91(2020):264–66.

5. 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 Engl J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20] doi:10.1056/NEJMoa2001017

6. Chan JFW, Kok KH, Zhu Z,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2019 novel human-pathogenic coronavirus isolated from a patient with atypical pneumonia after visiting Wuhan. Emerg Microbs Infec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20] doi:10.1080/22221751.2020.1719902

7. Tan WJ, Zhao X, Ma XJ,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genome identified in a cluster of pneumonia cases—Wuhan, China 2019−2020. China CDC Weekly 2020;2:61-62.

8. Paules CI, Marston HD, Fauci AS. Coronavirus infection—more than just the common cold. JAMA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3, 2020] doi:10.1001/jama.2020.0757

9. Munster VJ, Koopmans M, van Doremalen N, van Riel D, de Wit E. A novel coronavirus emerging in China – key questions for impact assessment. N Engl J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20] doi:10.1056/NEJMp2000929

10. Chan JF-W, Yuan S, Kok K-H,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20] doi:10.1016/S0140-6736(20)30154-9



新冠肺炎 流行病学 中国疾控中心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