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系列】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增长快但基数低,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者: 大健康派编辑 来源: 新康界 2019-07-17 10:13:46

摄图网_401076394_wx.jpg

近年来,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增长快但基数低,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国内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比如,资本市场鼓励上市融资,带量采购/辅助用药限制,提高研究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


目前,Biotech类上市公司崛起,研发投入高速增长;传统药企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头部效应明显。未来,国内传统化药和中药企业毛利率呈下降趋势;CRO和CDMO行业将迎来机遇,成为降低新药研发成本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增长快


但基数低,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传统的以销售为主的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国内药企面临创新转型。2008-2018年,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十年复合增长率40%,2018年规模达到661亿元。


国内医药公司创新转型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不断提升,2015-2018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3%、24%、28%、43%.


尽管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我国总体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制药工业为例,2018年我国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5%左右,同期美国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接近19%.


1.1 化药研发现状:研发费用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过度依赖仿制药市场


我国化药行业研发费用超过5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恒瑞的研发费用最高,达26.7亿元,但与国外医药巨头相比,费用投入相去甚远。因此,化药企业扎推推行仿制药,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创新。


1.2 中药研发现状:研发投入的头部效应明显 ,但整体上略弱于化药


我国中药全行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只有不到2%,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只有4.2%,投入强度超过10%的企业全国只有12家。


其中,2018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天士力,白云山以5.85亿位居第二位,与天士力相差一倍,头部效应明显。


1.3  生物药研发现状:与化药和中药相比,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头部效应,并且近年来愈加明显


复星医药2018年研发投入达到25.07亿,占比营业收入10.10%,相当于表格后面生物公司研发投入之和,稳居国内医药公司研发第一梯队。


药企加大研发投入的必要性


2.1 逐渐与国际接轨,建立新的标准,回归医药行业本质


医改稳步推进,医药行业确立新规则: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尤其2015年以来,各类医药行业政策密集发布,涉及药品、医疗、医保和流通等诸多方面,从医药、医保和医疗三个维度,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度改革。


医药行业逐步确立了新的行业规则,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特点是逐渐与国际接轨,建立新的标准,回归医药行业本质。


2.2 行业竞争态势加剧,从长远来看,创新才能基业长青


中康CMH数据显示,2018年,中成药在药店终端零售额增速不足5%,面临销售降速,市场饱和使得中成药市场竞争态势加剧。


新时代要有新发展,医药企业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主体,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创新已经成为优质药企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以原研药、创新药为中心,才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像美国强生、辉瑞、德国勃林格殷格翰以及瑞士诺华等国际知名药企,都已经享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因此,药企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药的研发上,打造中国医药产业的核心拳头产品。


国内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资本市场鼓励上市融资;


带量采购/辅助用药限制的政策;提高研究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


3.1资本市场支持:科创板为生物医药企业开启上市之门、联交所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上市


3.1.1科创板生物医药类企业申报占比超过20%


科创板为生物医药企业开启上市之门,截至7月4日,科创板已受理企业达141家,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约占22%,包括微芯生物、昊海生物、特宝生物等31家企业。


这些通过科创板申请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将推动其细分领域加速发展,未来将实现更多创新药的研发,给患者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利好。


3.1.2港股市场鼓励Biotech企业赴港上市


港股市场鼓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些利好的政策以及环境,推动我国一些未盈利阶段就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创新药企数量逐渐增多,研发型创新药企融资提速,生物医药行业迎来春天。


发改委日前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中提到,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和生产,天然药物开发和生产,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重大疾病防治疫苗、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新型医用诊断设备和试剂,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高端制药设备开发与生产等。


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投入10亿美元以上的费用。而完善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机制,具备更多新药开发和生产的政策扶持,有助于推动医药创新发展,为国内患者的用药需求提供更多保障。


3.2带量采购/辅助用药限制等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创新药研发/高壁垒的首仿药


带量采购/辅助用药限制等政策,反映了顶层倒逼企业转型的意志。从“十一五”到现在“十三五”,创新药的发展在政策和经费的大力支持下,从蛮荒时代,发展到me-too,me-better,再到现在的first-in-class阶段,历时15年。


最近5年,在肿瘤/慢病等领域,国内药企的新药研发能力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使得顶层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向创新方向转型。目前企业创新转型分两个方向,一类是Biotech公司,专心研发创新药,赚取少量市场但是高利润,另一类是,传统药企仿创结合,通过高壁垒的首仿药赚取利润补贴创新投入。

摄图网_401298968_wx.jpg


3.3提高研究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医药制造企业(主要是制药+器械)创新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于2018年9月21日联合对外发布《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通知明确,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其他政策口径和管理要求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等文件规定执行。


这一税收激励政策旨在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医药制造企业(主要是制药+器械)创新。


这是中国创新药大时代最早、最明确的受益方向,参考国外创新药市场和药物外包行业的发展历史,二者的快速发展休戚相关。政策推动下,中国正开始进入创新药大时代中,创新药的发展将推动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5-10年都是黄金发展期。


新药上市速度加快及医保动态调整带来药品生命周期剧烈波动,企业空前关注自身研发和生产效率,这是行业的最核心需求来源。下游客户中,大量创业期的biotech公司和转型类药企构成了行业相当一部分增量,跨国公司及行业龙头公司亦有强烈提升自身效率的诉求。


目前企业创新转型中的现状


4.1 Biotech类上市公司崛起,研发投入高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内Biotech企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Biotech类企业进入二级市场,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再鼎医药为代表的的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24亿元快速上升至2018年98亿元,在制药工业板块研发投入占比由8.66%提升至18.95%,2017-2018年10家新兴Biotech公司研发总投入同比增速分别是88.77%/116.98%.以百济神州为例,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已位居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龙头地位,总研发投入46.60亿元,同比增长165.11%,主要原因是zanubrutinib/tislelizumab/pamiparib/sitravatinib等多个在研药物的临床试验费用增加,临床前候选药物支出费用增加等。


4.2 传统药企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头部效应明显


近年来传统药企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国内研发TOP100医药公司(不包含10家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由2016年的23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417亿元,2016-2018年增速分别是18.80%/27.36%/42.62%.2016-2018年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企业数量分别为3/4/9,2018年三家公司研发支出超过20亿元,分别是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


传统药企研发投入头部效应明显,TOP100研发支出占比超过63%,不同梯队研发投入差距逐渐拉大。


4.2.1恒瑞医药


A.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三条产品线,分别为肿瘤线、麻醉线、造影线,占营业总收入83%.肿瘤线占比最大,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伊立替康,阿帕替尼等品种销售额位居前茅,预计未来主要增量来自于三个新品(吡咯替尼、19K、白蛋白紫杉醇及有望获批的PD-1);麻醉线主要销售量最大为顺阿曲库铵,右美托咪定、七氟烷图表现突出;造影剂主要有碘佛醇,碘克沙醇。


公司肿瘤线业务快速增长(2018年同比增长29%),2018年19k、吡咯替尼、白蛋白紫杉醇获批上市,有望在2019年逐步形成规模效应。麻醉线瑞马唑仑有望近期获批上市,成为麻醉线强有力弹性品种。


B.公司产品


公司具有丰富的抗肿瘤药产品,覆盖的适应症广泛,阿帕替尼、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伊利替康、来曲唑等核心产品销售稳定,位居市场前列。


其中,公司肿瘤线产品:


公司在由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仿制药”转型,新药管线全面布局,PD-1/PD-L1单抗、CDK4/6抑制剂、AR抑制剂和PARP抑制剂是公司未来的重磅产品,预计未来3年内逐步获批上市。已获批创新药阿帕替尼、吡咯替尼、19K有望继续扩大市场空间,白蛋白紫杉醇有望进一步带来增量。


紫杉醇白蛋白为一种抗微管药物,用于治疗联合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或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乳腺癌。紫杉醇白蛋白原研药——新基医药的Abraxane,2016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约为3448万美元,全球市场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年。目前国内石药、恒瑞紫杉醇白蛋白均已获批,石药艾克力(紫杉醇白蛋白)2018年3月起发货,预计2019年销售可达10亿港币。


而公司凭借强有力科室基础及产品竞争力有望迅速抢占进口原研药份额,加上未来公司PD-1联合用药推广,有望提升紫杉醇白蛋白市场空间及公司产品竞争力。


4.2.2复星医药


A.主营业务


复星医药1994年成立,以医学诊断业务起家,1998年登陆上交所,2012年H股登陆港交所。公司目前主要从事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药分销与零售等业务,其中以药品制造与研发为核心,并以医疗服务为发展重点。


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45%,如果剔除Gland等并购企业并表的影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43%,保持良好的增长(其中有部分高开因素)。


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以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相较2017年同比有所下滑,主要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2018年同期资产处置收益有所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减少1.60亿元;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公司多个生物类似药处于III期临床阶段,研发支出较大,同时一致性评价和其他创新品种的研发投入也有提升。


公司在“4IN”(创新Innov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整合Integr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战略的指导下,秉承“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的发展模式,围绕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力、品牌力,持续提高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国际化能力,高效运营,以确保长期且较快速度的业绩增长。


在内生式增长方面,本集团以创新研发为最核心的发展驱动因素,专注投资于疗效确切、符合现代医学发展导向的优势产品的研发领域,坚持提升自身全链条的研发和后期产业化开发能力。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共计人民币25.07亿元,较2017年增长63.92%.

摄图网_401354978_wx.jpg


B.产品管线


根据年报披露信息,公司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进展如下:


根据年报披露信息,本集团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具体研发进展如下:


目前吸引资本市场眼球的是旗下子公司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类似药的上市,体现了公司高效的研发能力。从获批临床到获批上市,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类似药仅花费了4年左右的时间。


一方面反映了,复宏汉霖高效的研发体系得以保证临床试验的快速进行;另一方面,从CFDA同意利妥昔单抗类似药以生物类似药的申报路径申报,以及将其列入优先审评名单来看,复宏汉霖先进的研发体系已经充分得到CFDA的认可。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类似药是我国首个上市生物类似药,同时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以生物类似药路径(无需进行II期临床)申报上市的单抗生物药,这对我国未来生物药研发和审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妥昔单抗是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市场潜力大,进入医保目录之后放量明显,预计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类似药可以领先第二家约半年的时间。


公司当前处于研发集中投入期,多个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及小分子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进一步提速;同时,公司通过设立创新孵化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创新研发,复星领智、复星弘创、Novelstar等创新孵化平台陆续投入运营。此外,公司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引进新技术。


4.2.3中国生物制药


A.主营业务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上市多款首仿和创新药产品,广泛覆盖肝病/肿瘤/心脑血管/镇痛等领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综合性制药标杆企业。公司在创新药方面布局的肝病新药和肿瘤创新药安罗替尼成功上市,充分展示了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


B.产品管线


4.3推演未来医药行业


4.3.1国内传统化药和中药企业毛利率呈下降趋势


在医药产业趋势发生变化的同时,医药市场的竞争规则和竞争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辅助用药、仿制药整体份额面临压缩,创新药整体份额逐步提升,国内药企面临转型的压力,医药创新成为重要的转型主题。转型过程中,国内化学制药和中药的平均毛利率呈下降趋势。


4.3.2 CRO和CDMO迎来机遇,成为降低新药研发成本的重要途径


对于大型制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经营的现金流,研发投入增速较为稳定;而小型制药企业(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对外融资,受政策鼓励和引导,医药领域的投资热情推动未来小型药企研发投入保持高速增长。


从2011-2020年起,年销售额总计达2000亿美元的药物将失去专利保护。专利药到期后,产品的销售额下降,迫使药企不断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以丰富自己的在研产品管线。


在研发成功率低/研发费用高企的情况下,大型制药企业通过缩减开支/裁减研发人员/外包研发生产服务以应对困境。未来大型药企会更加依赖药物研发生产服务公司提供的研发外包服务,来增加整体研发效率并控制研发成本。


同时,药物研发相关企业和机构对于提供研发生产服务公司的研发实力/研发生产服务全流程覆盖能力以及服务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也会日益提高,研发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标准也相应提高,研发合作伙伴的数量将相应减少。


大型制药企业一般会制定成熟完善的药物研发生产外包政策,对于药物研发生产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能力制定严格的要求。企业选择合适的研发服务提供商后,基本会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在漫长的新药研发周期中,研发项目能够稳定开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大健康Pai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创新药 中药研发 生物医药 医疗改革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