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王存库:推动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医院信息化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院医疗服务的改善、医疗效率的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在推动医院信息化向支撑医院集约化发展,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等等方面能更加有所作为,更加提升信息化的作用。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大健康派 2019-11-10 10:12:31

2019年11月10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聚集了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各级医疗机构及体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机构、疾控系统专业人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医疗健康服务企业等近五百人的关注,共同探讨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国际慢性病防控经验、慢性病防控信息化、5G智慧健康等主题,解密了健康中国下信息技术对慢性病防控的推动力。国家卫健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基层信息化与健康卡处副处长王存库发表了《推动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主题演讲。

 

WechatIMG621.jpeg

王存库:特别感谢许校长,李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到这里来,代表我们中心给大家汇报和交流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情况和进展。我特别激动,见到时候很多老领导和老同事的面孔,我本身就是学预防医学的,经过信息化叉路口的时候往里面多看了一眼,后来就从事了信息化这项工作。

    

汇报信息化工作之前先给各位专家看一组数据,我们中心承担了医改工作监测的任务,2018年监测发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级财政投入人均达到了57.6元,是2010年的3.2倍,到2018年年底,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超过了1个亿,糖尿病规范管理超过3200万,都比2009年增加了6倍,既有管理更加规范的因素,也有发病情况在发生发展的因素。

   

 “十二五”、“十三五”都有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的规划,当时许校长带着我们做的,总的来说就是强化顶层设计,强化统筹管理,破除信息孤岛,破除信息烟囱,具体来说整个规划是以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建设作为信息交换的枢纽,以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为核心,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六大应用系统的建设作为业务的支撑,以电子化的健康卡作为便民健康服务的统一渠道,以安全和保障推动整个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出台了大量的信息化文件,包括互联网+医疗健康,包括健康医疗大数据都有国务院专项文件出台来推动,光是2018年就可以看到我们在总体要求方面,在业态引领方面,标准规范方面,包括在落地应用的方面都有很多的标准规范和文件来引领卫生健康信息化的发展。

    

去年调查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为止,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已经在各地普遍建设,省级平台基本建完了,市级平台也大量的覆盖,这些平台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对业务的监管,把数据都汇到平台上来,对整个卫生健康工作和医改工作进行监测和监管。二是支撑跨机构的业务协同。三是支撑便民服务,便民服务这块目前各地实现的功能比例最高。

    

平台两个定位,一个是内部互联互通,另一个是对外统一出口,各地已经通过平台跟公安、人社、民政等很多部门开展了政务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工作。

    

医院信息化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院医疗服务的改善、医疗效率的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在推动医院信息化向支撑医院集约化发展,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等等方面能更加有所作为,更加提升信息化的作用。

    

卫生信息标准,从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技术类标准、管理类标准都包含在内,有完整的卫生健康信息标准的体系,同时出台了224项标准,保障了互联互通工作的进展。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底线,特别是《网络安全法》以及等保2.0出台以后,对于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这样一个新的思想理念下加快保障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处理好、理解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两个之间的关系。

    

现在全国都在开展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医联体和医共体就是要推动跨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的协同,这些工作都为我们下阶段怎么样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明确的业务需求,包括慢病管理。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医疗健康进入了爆发式的发展,国务院大的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三个落实文件都密集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数百家的互联网医院已经挂牌成立,将近20个省份都建立了全省统筹的远程医疗网络平台,30个省份开展了电子健康卡的建设,破除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便民堵点问题,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已经是卫生健康服务的一大助力。

    

回顾“十二五”到“十三五”十年时间,在各级领导、各位专家的紧密参与配合下,卫生健康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近我们在写一个报告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18年医改把信息化纳入四梁八柱,到“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直接投入了将近12个亿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16年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包括现在健康中国规划、健康中国行动,都极大地推进了卫生健康信息化的发展。

    

如果真要对十年进行分期的分析,可以粗略地说“十二五”我们主要在打基础,主要在完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各级在建平台,建系统,到了“十三五”很多工作重点在于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的网络连通,实现各级平台跟相关医疗机构的数据连通,通过这十年建设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虽然不能完全称为大数据,但已经有了宝贵的数据资源,积累了一定的量,驱动力已经从技术逐步转向业务驱动,可以说为我们下一阶段“十四五”智能化的应用,为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智慧慢病控制打下了非常好的坚实基础。

    

虽然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包括信息化的管理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我们有规划,但对整体规划的遵循、考核目前还不够,很多资金投入还在多头投入,分头投入,各建各的现象还存在。二是业务和技术的联动机制还不足,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业务部门有需求了自己建一个系统,技术部门不知道业务的需求,支撑保障能力不足,业务部门的重视和参与不足。三是健康信息共享和利用的机制不足,数据到底属于谁,数据怎么共享,怎么开放,数据安全怎么保障,数据怎么脱敏使用,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规范和落地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健康档案虽然已经有了积累,但数据质量、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包括数据健康档案在综合决策中的利用还有待提升。四是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存在不足,医院信息化已经建立了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人财物主要靠医院投入,信息化也主要为医院医疗服务的开展改善,为医院的运行发挥很大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益,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基层卫生信息化还存在着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不足,突出表现就是机构偏弱,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以及运维机制、运维资金投入的不连续等等,“十三五”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近也在写报告卫生健康信息化从架构上和数据上都要进行梳理和治理。

    

以基层为例,我们希望加快推动以个案数据为支撑,而不是以事后的统计指标为支撑新型的基层卫生工作的体系,以数据感知需求,感知服务,感知问题和效果,通过基层卫生新型监测体系来支撑起占我们一半的健康服务链的工作,服务机构主要就是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

    

去年开始规划司牵头,我们中心具体承建,和其他四个中心具体做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工程一期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建设国家级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及相关的30多个业务系统,其中有一个就是国家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国家级的基层平台从功能看看我们要覆盖基层四个监测工作,包括资源的投入,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包括基层机构运行评价和很多正在开展的评测评选都要通过信息化来做。

    

架构上来说我们定位于这个平台就是国家平台,不会去替代现有的各地已经在运行的基层卫生系统,我们通过连通和数据的共享来完成这项工作,把各地现有的生产数据抽上来完成监测工作,不要基层机构和基层医生再重复的填报指标。从数据来看,我们的数据不止来源于省级,还来源于现在已经建的卫生统计直报系统,卫生财务系统,包括疾控妇幼,这里都有基层机构所需要的机构、人员、财务以及基层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数据,以此来形成监测的数据来源,同时我们还要把这些数据向省级开放和共享,让省级也能通过数据支撑起自己的监测工作和监管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希望能以国家级带动各地,完成新型的体系。

    

各地的情况是什么样呢,基层医生都说自己是“表哥”、“表嫂”,一些基层机构一年算上频率填各种报表达到1000多张,比较多的是卫生统计以及疾控、妇幼、精神病等系统,垂直伸到底下采集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基层司根据委领导要求委托我们做了基层应用系统条块融合的建设方案,怎么把现在基层卫生系统做大做强,把数据资源采集丰富,同时把现有的垂直系统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逐步分类分批的给基层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功能整合,到基层医生那里一次工作一次录入,一次录入多方使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

    

这是技术方面的,今天我们需要关注技术背后工作模式的改变,原来的公共卫生都是根据政府对于某种疾病和某类人群特殊的健康监测以及健康促进而设立的工作体系,这个工作体系我们当时学习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从采集数据开始,做调查表,深入现场调查,做统计,做录入,做分析,最后产生决策的建议,现在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一些改变,数据不是不存在,而是大量的存在于基层机构和健康档案中,这就要求我们公共卫生人员各级的能从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里发现蛛丝马迹,找到健康危险因素,找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最近在讨论的基层疾控机构发展何去何从的方向问题,这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这些工作最多填一次,把基层医生的时间还给居民,让他做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和慢病控制,相关文件今年密集发布的很多了,全民健康信息化为基层减负各项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利用云计算解决资源的问题,大家不用为建机房发愁,利用大数据解决价值问题,数据要变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利用5G解决共享的问题,把优势资源和信息资源能快速扩散。人工智能解决应用问题,使得机器能变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好的帮手,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建立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和全程的信任链,解决整个流程的问题,利用好新型技术。

    

卫生健康数据的治理和利用,信息化的核心是为了数据,工作也要依托数据,核心是个人健康帐户的问题,原来工作的分割和业务的分割导致数据泛在的存在,未来要想做以人为核心的全程健康管理,就要把这些数据以人为核心进行整合、汇聚,原来银行每个人的金融帐户也是分散的,一张银行卡后面带着一个金融帐户,后来电信诈骗分子向居民购买一些银行卡,用于套现和转帐,人民银行就把这个事情提升,实现了金融帐户以人为核心的高度整合,保障了金融安全。

    

这是我们最近新画的图,怎么样把个人健康帐户建立起来呢,我们要以个人的基础身份为轴心,在外面为居民贴上健康身份的标签和社会属性的标签,同时根据这些标签和居民的健康行为打上健康信用的评价,根据这些评价和身份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差异化的健康服务,老年人就拥有国家每年免费体检的服务。再往外是居民各类的健康数据以及健康行为和健康环境,希望通过健康帐户的建设推动我们的工作。这个模型同时又跟健康中国十五个行动联系在一起,都整合进来,使得能够把健康中国的宏伟构想落实到每个健康中国人,为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提供框架。

    

个人健康帐户管理的同时还可以为家庭健康进行关联,在年轻人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父母、子女的健康,家庭医生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管理家庭的健康,家庭医生可以掌握家里的慢病史、家族史、遗传史等等。我们也在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这个事情国务院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工作部署,互联网+医疗健康指导文件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基层司已经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对各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的内容,各地已经为这个事情做了很多的探索,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这个工作一定会做,很多地方说数据质量有问题,经过了这段政策推动,数据质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往上提升反而需要居民参与,如果居民不能掌握自己的数据,怎么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呢,当然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也是逐步的,先把检查检验报告质量好的,老百姓迫切需要的先开放给居民,慢性病综合连续的监测下一步也逐步开放给居民,再往下就是其他数据逐步开放,包括人群也是。

    

打通数据的跨域共享闭环服务,这个在卫生健康部门、医保部门、商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标识首先要进行统一的健康标识,在标识统一基础之上打通互联网医疗和医保在线支付、商保在线理赔和金融移动支付,实现统一支付,便捷支付,包括很多地方已经探索了信用就医等等,使得支付不会成为医院排队的原因。

    

下一阶段的考虑,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基础,但还要继续打牢,还要完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还要强化机制的保障,特别是机构间的协同,业务技术的联动,包括以数据为核心去提升数据的利用。业务技术的联动以应用服务为导向来丰富智能化应用,今天的会议特别好,慢病与信息大会就是联动的非常好的探索。

    

“十四五”基层就是健康服务的主战场,慢性病管理就是健康服务的核心领域,信息化会成为生产工具,数据会成为生产资料,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在融合中创新,像我这样从事信息化医学的学生也能够汇聚到做健康管理的大军中来,殊途同归,不忘初心。

    

谢谢大家。

    


第五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 王存库 医疗信息化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