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了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哪些痛点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突袭而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奋起抗击疫情。疫情在考验着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的同时,也考验着十多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

作者: 王正福 来源: HIT专家网news 2020-03-13 12:00:15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突袭而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奋起抗击疫情。疫情在考验着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的同时,也考验着十多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


疫情爆发后,各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互联网线上咨询、远程会诊、健康码通行卡等,对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但是从整体来看,信息化在本次疫情控制中本应体现出的快速反应、跨时间、跨空间的特性并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所表现的只是疫情发生后的业务应用特性,例如:在线咨询、远程会诊、区域影像会诊、疫情登记管理等。但是基于病毒变化的特异性,大数据分析、AI智能判断等在前期发热病人疑似性判断上并未起到核心性、关键性作用,整体预警能力、分析能力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前期并未给各级决策者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作为一名医疗信息化多年的从业者,这次大考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


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应改变


自从2009年新医改明确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以来,各级医疗单位信息化建设历程都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建设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这次疫情来看,各级医疗机构总体还是以“城”为战,“自留地”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


医疗健康信息共享现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部分共享,医院信息化建设停留在本院为主,院内信息化程度高、实现了支撑业务能力到支撑病人服务的转变,部分数据简单共享;二是以己为主、点面共享,医院在支撑本院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医院数据与省、市两级平台、上级医院、其他公卫机构的共享,但还是以数据上传和简单远程会诊数据交互为主;三是院内共享为主、城域互联为辅,打通院内各业务系统,同时完成医疗健康数据与城市级信息化平台的数据交互,完善了数据共享渠道和机制,例如“健康通行码”等。


以上无论哪种方式建设,都凸显了数据共享不足、预警能力不高、大数据分析应用不足的缺点。针对医疗健康这一重大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急需国家重视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杜绝各自为战的局面,完成信息化建设从单一模式、单一单位发展,向部门级、城市级的共享交互模式发展。要从全局角度战略谋划数据共享机制和交互机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一线人员统筹制定医疗、民政、公安、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标准和共享数据集,设定接入规范和考核标准,实现政府数据的大融合、大转变。避免像疫情期间系统很多、使用繁杂、效果很差、增加负担等问题,为今后任何重大突发应急事件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战略支撑,做到“谋一域”与“谋全局”并重。


充分发掘医疗健康数据的特殊性


医疗健康数据有其特殊性,从小处讲关乎个人隐私,从大处看关乎国家战略安全。


在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医疗健康数据可以借鉴“鱼钩与长矛”理论。应实施分类管理、精准分析、区别对待,将医疗数据分为:基本健康数据和战略健康数据。同时依托两类数据分别建立符合国人体质的个人健康数据模型和战略健康数据模型,将个人基本健康数据共享到极致、开放到极致、方便到极致,而涉及国家安全的医疗健康数据要统筹考虑、统筹设计、统筹管理。


在普通应急事件中,普通健康数据共享到极致有利于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系统数据交互和应急协同管理,例如在突发交通公共事件中,仅需要基本健康数据共享即可实现各级医院、120调度中心、血液调度、疾控人员统筹调度指挥,进而节省救治时间,提升救治能力和效率。


在国家级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中,战略健康数据的安全共享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应组织相关专家论证符合健康指标数据模型的正向特征码和反向特征码,利用信息化手段植入各级各类医疗信息化系统。在病人就医时,一旦发现两类特征码异常,各级医疗机构能做到统筹判断、智能分析、自动预警、自动实时上报,通过发掘医疗健康数据的特殊性、特殊点,实现精准判断疫情、上报疫情、控制疫情,做到提前预测、提前防御。同时依托基本健康数据部门级、城市级、国家级的共享,实现人员、物资、资金的统筹协调调度。


多方参与,培养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其他项目建设完全不同之处在于,信息化建设与具体业务、具体流程贴合性强、粘合度高。以医疗信息化为例,医疗流程有其专业性、复杂性、特殊性,仅仅依靠IT人员、IT公司完成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必会导致应用程度不高、使用效果良莠不齐的局面。


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该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突出综合设计能力和水平,发布业务交互和协同标准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在信息化项目,尤其是大型医疗信息化项目建设之前,应由政府统一邀请医疗专家、公共卫生专家、信息化专家、一线人员共同参加论证,做到研、建、用三合一。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医疗信息化建设,要与人才发展并重。目前部分系统出现建了不会用、不能用的局面,就是因为基层没有信息化人才。有些医院的信息化项目完全依靠“拿来主义”,基层医疗机构更是如此,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甚至没有信息化人才,业务支撑能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医疗信息化在基层的使用和发展。以本次疫情来讲,很多信息化手段到基层就成了摆设,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国家应该统筹考虑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医院考核指标,力争做到用真人、真用人,保障信息化系统建得好、用得实。


做好资金保障和可持续管理


目前,信息化建设显性效益差、隐性效益强的特点,导致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也导致信息化项目成规模、成体系建设难度大。


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出现临时性、单一性、简单性的特点,导致了数据共享难度大、交互性差。大部分医院为差额单位,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比,信息化预算资金也同样严重不足。


因此,医疗健康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涉及国计民生的重担公共基础设施,应该结合当前“新基建”机会,在新的重大规划中,国家应该优先设立单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数据可以统一、共享和交互。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疫情 医疗信息化 医疗健康数据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