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虹桥:“黄金时代”能否延续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达到了历史新高。“拐点”“第二战场”“黄金时代”“催化剂”成为近期关于互联网医疗最热门的词汇。

作者: 傅虹桥 来源: 中国卫生杂志 2020-07-31 10:40:37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达到了历史新高。“拐点”“第二战场”“黄金时代”“催化剂”成为近期关于互联网医疗最热门的词汇。


第三方平台迎来拐点


疫情期间,为了满足疫情防控工作和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互联网医疗发挥互联网跨空间、跨时间共享特征和高效、智能、便捷优势,及时大规模推出了信息咨询、线上义诊、慢病患者管理等服务,在减轻群众恐慌、缓解线下医疗服务资源压力以及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提供及时权威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服务。疫情初期,丁香园、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及时推出了“疫情地图”服务,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全国各省(区、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更新疫情确诊、疑似、重症、死亡、治愈等数据,辅助大众更好地进行疫情趋势判断。


大规模提供线上义诊服务。据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统计,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7日,其26家会员企业均针对疫情提供线上咨询或义诊服务,各互联网医院参与义诊的医生集中在呼吸科、心理科及内科等方向。共计有近17万名医生提供疫情咨询服务,10.15万名医生参与免费义诊咨询服务;平均每天有4359名医生提供线上服务。在患者方面,共计服务用户咨询2152万人次,其中付费患者数为345万,占总用户数16.03%;免费义诊咨询1807万,占总用户数83.97%;平均每天55.17万用户得到医生帮助。


做好慢病患者管理。在疫情期间,由于线下就医渠道受到影响,许多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的就医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在此情况下,许多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了在线问诊、电子处方、送药上门等一系列便捷服务,推动患者院外治疗以及稳定病情,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些积极举措也为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根据其财务报表数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即使在疫情趋于平稳以后的4月和5月,好大夫平台的付费患者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公立互联网医院加速上线


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月7日,印发《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加速上线。


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例,2月26日,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作为上海首家获批牌照的公立医院正式亮相。随后,上海又一次性审批了13家由公立医院举办的“互联网医院”。在北京,虽然互联网医院审批还未正式开始,但是已经有45家医院正式被批准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广东,首批57家互联网医院上线后,全面开展了针对新冠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截止到2月底,已经接到发热门诊问诊近6万人次,新冠肺炎咨询超过2万人次,有效减少了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委管医院中,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期间,已有146家互联网医院获审批,其中公立医院有110家。


疫情期间,针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也取得了明显进展。虽然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序发展,但是医保支付在各地实践中一直进展较为缓慢。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互联网医疗机构复诊可依规进行医保报销。在疫情最重的湖北,当地医保局火速上线“互联网医疗保障服务平台”,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互联网医疗医保在线支付的省级医保平台。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已经开始对部分互联网医疗服务实行医保报销。

 

下一站蓄势待发


虽然疫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但其在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许多公立医院在疫情暴发后火速上线“线上发热门诊”,但是存在页面无法打开、咨询页面隐匿难找、医生回复迟缓等问题,反映出公立医院在互联网运营方面能力的欠缺。


此外,众多公立医院上线互联网医疗平台,其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对于第三方平台企业,传统的“轻问诊+轻诊断”模式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处于疫情之中的中、重度患者无法从互联网医疗中得到很大的收益。骨科、神经科等科室的患者在互联网上获益也较为有限。问诊由“轻”向“重”转变需要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需要专家和基层的相互配合,更需要突破现有的商业模式。例如,在疫情期间,药品配送跟不上的问题就成为制约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疫情也引发了更多对于互联网医疗政策的讨论。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首提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一时成为热议话题。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要求各地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在开展任何试验探索时,不得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意见》明确的有关规定。同样在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和药品流通监管工作调度视频会,首提“规范网售处方药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个强监管的行业,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始终与政策导向息息相关。相信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关于质量安全、隐私保护、首诊、处方药销售的讨论会越来越激烈。


无论如何,2019年到2020年的这个冬天,注定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对公众而言,更多的患者体验了互联网医疗。对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而言,疫情让公立医院互联网化过程进一步提速。对第三方平台而言,疫情让更多的投资人愿意相信互联网医疗,让政府也更加重视这支力量。也许借助这次疫情,互联网医疗将像改变衣食住行那样改变我们的就医体验。


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傅虹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院 第三方平台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