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是个长期赛道
医疗信息化在大的时代大背景下,存在一轮确定性较高的增长机会。
医疗信息化在大的时代大背景下,存在一轮确定性较高的增长机会。
1、供给端
技术发展带动医疗行业从简单信息化到智能化升级,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技术供给:
①数据,传感器、智能硬件的发展,使得数据的颗粒度越来越细化,医疗领域的数字孪生成为可能。而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应用空间被打开;
②网络连接,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医疗领域的互联互通,小网络融合成大网络的趋势正在形成。
2、需求端
政策性的主导力量来自医保局,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老龄化加速,医疗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而在经济下行周期里,医保压力在加大。提效、降费医保的主要诉求,信息化的深化成为落实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
市场化的力量来自互联网医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医院端的信息化深化发展是绕不过去的。这些新兴力量与医院端、医保端的融合、嫁接成为趋势。
基于上述时代背景,我们有必要对医疗信息化的市场进行框架性梳理:
1.市场概览
医疗信息化是比较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化、医院端的信息化,以及医保、互联网医疗等催生的新信息化需求。
从客户角度,主要包括2H医院端和2G政府端
市场的玩家比较多,A股做的比较专的有卫宁健康、创业惠康、万达信息、思创医惠等,随着难度增加,头部玩家的机会更大。
市场空间
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8亿元左右,2017年至2022年行业整体增长中枢接近20%。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几个课题值得研究,一是医院信息化,二是互联网医疗、三是医保局平台的信息化,我们分别简单扫两眼:
2.医院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要解决三大问题:医院管理能力的提升、医疗数据的高效使用、医院与外部机构的连接。
从系统层面看,包括HIS、CIS、专业科室信息化、以及面向上层部门的信息化。
与其他产业的信息化一样,医院端的信息化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HIS、CIS到互联互通,再到智能化发展,医院信息化行业的公司总有活干。
中期视角看,院内信息化不断升级的驱动因素包括,电子病历的升级、互联互通等级的提升、以及按病种付费从试点到普及的需求。
1、电子病历升级
电子病历的普及以及升级需求受政策驱动,发展路径清晰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对 484 家医院的统计数据, 2017-2018 年度,国内电子病历渗透率只有 39%,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渗透率更低,只有 15%, 而美国电子病历在大型医院(有住院服务的医院)渗透率已经超过 95%。
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全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强调到 2020 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基本覆盖。
2018年,卫健委颁布《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2019 年, 国内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 3 级以上;
到 2020 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 4 级以上,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初级医疗决策支持;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 3 级以上,实现部门间数据交换。
满足上述条件对应的市场空间
电子病历等级
2、数据互通需求
医疗信息化建设标准颁布,互联互通成熟度为关键
2018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 提出了三甲医院、三乙医院和二级医院临床业务、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业务和要求。要求2020年,三级医院要达到互联互通4级以上。
基层医疗共同体建设
2019年5月,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底,在500个县建立新型紧密医疗共同体,推动分级诊疗。
3、DRGs付费机制
DRGs 付费制度在国家层面逐渐推广,主要源于医保控费的需求。
DRGs 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 迫使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诱导性医疗费用支付,有利于费用控制。DRGs 的实施是以医院高效的管理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对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RGs 数据来源于病历数据首页,因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填写的准确与完善至关重要。同时 DRGs 需要安装分组器,分组器的建设也需要医院加大信息化投入。
2018 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2019年6月,《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公布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 30 个 DRG 付费国家试点城市。
要求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要在国家 DRG 付费试点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三步走的思路,确保 2020 年模拟运行,2021 年启动实际付费。
长期视角看,中国的医院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根据CHIMA发布的《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我国医院2019年度信息化投入预算占年度总预算中的平均比例为1.13%,较2017-2018年度的1.09%有所增长,但较欧美占比显著较低(美国约为5%-10%)。
3.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可细分为五类平台:医生助手平台、医药电商平台、挂号问诊平台、健康管理和医疗知识平台。这些平台都是围绕患者,在医院外围的布局,部分通过医生这个层面与医院端有交集。
挂号问诊龙头是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医生助手龙头是丁香园;健康管理平台龙头是优健康;医药电商平台龙头是1药网、叮当快药。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要形成闭环,离不开与医院端的连接,互联网医院雏形开始出现。
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估计互联网医疗会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互联网只是媒介,降低信息不对称,帮助患者和医生进行精准匹配。
第二阶段,互联网可改造传统医疗流程,实现流程优化、流程重组和流程延伸。
第三阶段,互联网可以重构医患生态,助推理想医患关系的实现。
互联网医疗这块还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大量的可投资标的都处于未上市阶段。而医保局成立后带来的医保平台信息化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增量机会比较确定。
4.医保平台的建设
医保局成立后,一张网的医保平台建设开始提上日程:
平台的落地: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指南》,指导和规范各地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在2020年底,按照标准全国统一、数据两级集中、平台分级部署、网络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要求,依托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之间的协作联通,初步实现“大服务”、规范高效“大经办”、智能精准“大治理”、融合共享“大协作”、在线可用“大数据”、安全可靠“大支撑”的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目标。
医保平台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总架构如下:
国家医保平台已经开干了
国家医保平台中标结果
省级医保平台,青海成为先行者
2020 年 4 月 7 日,青海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定标,项目总共分为 15 包,由 13 家企业中标,总计成交金额为 2.60 亿元。该项目于 2020 年 3 月 12 日开始公开招标,预算金额达到 2.76 亿元,是自 2019 年国家医保局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后的首个省级项目,也是 2020 医保信息化大年的第一单。
参与中标的玩家如下
A股公司参与者包括东软、创业慧康、久远银海、卫宁健康,其中创业慧康参与投标的是医保公共服务子系统和医保核心业务经办系统,总盘子分别在1500万、5000万的水平,可惜没中标。
中金公司测算的医保信息化市场空间在206亿,相对于上市公司10-20亿的应收盘子,增量机会还是很大的。
在信息化这个大赛道,游戏规则从简单已经升级到难的等级。
变局之中有机会,但这个机会可能越来越青睐于于头部玩家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