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

接下来,如何巩固现有成果?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哪些部分还需优化?政策如何引导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医疗服务实现公平配置?

作者: 新华社客户端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1-27 10:41:30

2020年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提出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

过去的2020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鼓励各地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政策不断出炉。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联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动作可谓密集,先后制定出台了互联网医疗规范管理、定价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十余项配套政策。

接下来,如何巩固现有成果?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哪些部分还需优化?政策如何引导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医疗服务实现公平配置?《瞭望东方周刊》就以上问题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

“云上看病”成现实

《瞭望东方周刊》:改善医疗服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从疫情期间的探索来看,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助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体现在何处?

答: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部署,针对医疗卫生新形势、新任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委连续实施2015-2017年、2018-2020年两个三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堵点、难点”问题,创新医疗服务举措,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积极作用,及时印发配套文件,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新业态健康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疗、预约诊疗在应对疫情、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流程更便捷。通过不断探索和发展,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优化区域间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就医感受的重要工具。疫情期间,通过不断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开展分时段精准预约,减少了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降低了门诊人员密度,成为防控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资源更可及。医疗机构通过应用移动医疗App,让“指尖上的医疗服务”变成现实。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互联网医院,让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分布,向基层下沉,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有效满足疫情期间隔离在家患者的医疗需求。

三是服务更智慧。近年来,各医院按照我委印发的智慧医院建设系列文件,不断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疫情期间,定点医院通过患者可视化管理系统、重症患者远程监护系统等手段,更加有效地服务和管理了新冠肺炎患者。通过远程医疗服务手段,对危重患者进行多学科诊疗,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

完善监管体系

《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加速落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政策上对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逐渐合理审慎放开,这一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哪些内容?将从哪些方面推动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

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疗服务得到高速发展,部分政策“堵点”也得到疏通。2020年3月,我委联合国家医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现患者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在线医保报销。2020年4月,我委印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对互联网医院实施准入。目前,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实现了用新手段监管新业态的现代管理模式,为守好医疗质量和安全底线打好了基础。

由于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为线上医疗行为,打破了线下服务的时间、空间等限制,在医疗服务质量、患者信息安全、人员资质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下一步,我们将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细则、服务规范等文件,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指导互联网医院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指导各地加快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服务准入的同时,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形成更加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体系,提高互联网医院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瞭望东方周刊》: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的关键之处有哪些?监管标准如何制定?

答:《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各地开展互联网医院准入前必须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与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实时监管。所有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必须全程留痕、可追溯,并向监管部门开放数据接口。重点监管互联网医院的人员、处方、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内容。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相关服务纳入行政部门对实体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和医疗机构评审,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研究更加细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文件,从服务人员、执业行为、监管平台基本功能、监管责任等方面,指导各地加强互联网医院监管,同时指导互联网医院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做好患者隐私保护,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提升智慧化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我们对预约诊疗制度和流程设计有哪些探索,还需要哪些优化?

答:近年来,我们通过改善医疗服务,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不断优化预约诊疗流程,加强门诊号源管理,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5年来,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接近50%,开展精确到30分钟内的分时段预约医院达到3300余家,开展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的医院数量超过2600家,7800多家医院能够开展门诊移动支付、一站式结算,3680多家医院提供了智能导医分诊、就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推动等服务。通过积极的探索,我们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如有的医院预约诊疗程序设计复杂,注册认证、支付方式等还不够便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预约诊疗等改善医疗服务成果,在应对疫情、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和改善医疗服务,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2020年5月,我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明确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当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提供门诊分时段预约、住院预约和择期手术预约,其中分时段预约精确到30分钟。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应当提供日间手术预约。三级医院还应当提供检查检验集中预约、门诊治疗预约服务。各医院要不断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缩短预约后在医院等候时间。加强门诊号源管理,推广实名制预约,推进技术升级避免出现“网络倒号”情况。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探索提供停取车等延伸服务的预约。

下一步,我们将出台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的文件,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指导体系,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8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医院大会上,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未来我国将分区域设置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心。请问其功能都将包括哪些?如何与不同区域的医疗资源相结合?

答:当前,全国已建成900余家互联网医院,还有一部分正在建设中。但同时,从互联网医院分布来看,东部建成的互联网医院有700余家,占比近80%,如何有效引导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医院为中西部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发挥互联网在缩小区域医疗资源差异的积极作用,成为当前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医疗资源布局,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和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分区域设置国家互联网医疗区域中心,充分发挥国家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同时,通过区域中心汇集各地互联网医院和医疗服务的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内容、执业行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东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方式向中西部分布、向基层下沉,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均等化。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推动基层医疗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我委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等文件,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积极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引导广大患者合理就医。

同时,按照《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分级诊疗相关规定,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开展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互联网诊疗活动。鼓励三级医院在医联体内通过互联网诊疗信息系统向下转诊患者。三级医院应当优先发展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