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康码谈区域医疗信息化的价值及实践

健康码是依据时间、空间、人际关系和个人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利用他们独有算法,给每人赋予了红色、黄色、绿色三种状态,红色禁、黄色控、唯有绿色码方可正常出行。

作者: 愚人老黄 来源: 愚人老黄 2020-03-12 09:56:47

说到因疫情而熠熠生光的物件,健康二维码无疑算是其中之一了。它借助二维码,连接支付宝、微信、健康数据库、疫情数据库、GPS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提供一条快速甄别健康人的途径。一经推出,正好顺应了疫情管控的需求,迅速应用到了各省各市,什么“杭州健康码”、“随申码”、“渝康码”等等,以至于现在所有的复工复产都需要借助它这个工具了。


从公开的资料我们可知,健康码是依据时间、空间、人际关系和个人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利用他们独有算法,给每人赋予了红色、黄色、绿色三种状态,红色禁、黄色控、唯有绿色码方可正常出行。此算法并没有公开的资料介绍,也让这个算法受到一些质疑,尤其是当一些人莫名被标记为不健康时。当然从百分比来说,出错的比例确实很低。


1.png


我觉得这一波操作简直666呀,一下就解决了各种需要认证的问题。路条、通行证统统靠边站,此码一出,天下无码,这当年众理工男的心愿,今天得以实现了。


说起来,健康码这个小玩意确实不是啥新鲜事物。它是以二维码和颜色作为呈现方式的,二维码用于机器扫描,能够离线读出其中的信息,颜色用来肉眼识别,很好的解决了人读和机读的问题。至于其后面的算法,它不说,咱也不知道呀,也没必要知道了。



今天流行的二维码(QR码)是1994年由日本电装(DENSO)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的员工原昌宏发明的。这家伙发明后,为让其迅速推广,采取了免费使用的模式,QR码所具有的快速响应、大容量信息存储的特点,使之得以广泛应用。但是这真正让二维码与我们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则是依赖支付宝和微信。轻轻一滴,付款完成,直接就让现金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当年马化腾称"二维码是线上线下的一个关键入口",现在它确实是成为桥接现实与虚拟最得力的工具之一了。


还是说回医疗本行,这健康管理,流行病学调查等等内容,都是咱医疗行业的业务范畴呀,就算是开个啥健康证、出院证明啥的,不也应该是医院的事么?这次怎么就被支付宝、腾讯给抢去了呀,真算是颠覆了医疗。按理说,我们搞了这么些年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和健康档案,这健康码也应该是咱医疗信息界搞呀,咋就又变成了两大IT巨头的事了呢?



搞医疗信息化的都知道,我们医疗信息化有个46312的顶层规划,它包括一张网络以及电子健康档案,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信息化工作起到了支撑医疗改革和医疗业务的作用。其中电子健康卡已经成为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健康身份证。2019年,医疗信息化发展最为先进的广东省,已经在把健康码作为重要工作推广了,在其他省份,也有挺好的规划,但使用效果还在不断的提升。



这次疫情给我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所具有的全区域、全人口、全周期信息服务的特点,可能是我们未来面对诸多无法预知的医疗卫生事件的一个有力工具。为啥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公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案例


患者,女,53岁,江苏务工。1月18日,一家自驾车从江苏丹阳出发,20日到达武汉参加侄女婚宴。21日驾车回到家中,自觉有晕车呕吐畏寒。23日15时因发热先后到某诊所、某医院就诊,20时到定点医院检查,暂不符合疑似诊断标准,坐出租车返回家中。24日到某诊所输液。25、26日到其父母家。28日上午10时到某医院就诊后由120车接入定点医院,29日凌晨被确诊。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当出现症状时,有些患者因身体不适,会反复到不同医疗机构就诊。如果说我们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能够完成数据的互联互通,那么患者在最初就诊时,相关的数据就能够上传到数据库中,通过判定,给予相应警示,这既能够避免患者到处奔波,又能减少疾病的二次传播,同时这些数据也能第一时间提供给疾控中心,帮助他们掌握流行病的相关信息。


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无法实现这个应用场景。


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数据依然无法走出各自医院,可是这健康码咋就这么快能成功的推向全国呢?


01 信息化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互联网企业能够在不断的快速迭代中完善和扩张,他们往往是有了主意就快速的让它成为产品,再快速的推向市场,不断试错,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让产品越来越完善,随着市场的扩展,该产品也会逐渐衍生出各类标准,进而占领市场。


很多时候,我们医疗信息界却是在不断辩论中,期望出一套完美的标准。按说我们卫生信息化的标准目前已经有了224项,但是这些标准却非强制标准,这就造成标准不受重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现在信息化已经成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支撑,而我们的标准却少有强制性标准。这百花齐放的系统,千奇百怪的数据,想统一起来,没有强制力谈何容易。因此,应建立医疗信息行业的准入门槛,进入这个行业就必须遵守相关标准,尤其是数据标准,并严格执行,如不然,标准依然是标准,互联互通依然是难题。


02 信息化的引领业务工作的提法是否合适


我们已经不断的谈到,信息化要做引领,也就派生出了很多高大上的应用,这些高大上的应用到底对医疗产生了多大价值呢?实际上目前只有在完整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回顾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成就,近十年医改评估的一个巨大反思是基础医疗的薄弱。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在三级医院,民众习惯了跳过基础医疗,直接去三级医院。这样的现实同上述就医行为相互强化,医疗服务与就医行为始终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无序状态下,三级医院无疑成了医疗体系的关键点,它在不断的需求下,不断壮大,不断扩充,业务的汇聚导致数据直接汇聚到了大医院,哪有什么区域信息化的要求。但是实践证明,一个有序、有层级的完整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更好的对抗任何疾病流行和爆发。这种体系下的产生的信息化业务需求,才能让数据的流转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03 分级诊疗怎么做才能落地


分级诊疗怎么做才能落地,这已经不是信息化的工作了,更多是医疗行业如何去执行和实现。就像没有疫情时,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出门上班还需要单位开证明,社区批准同意一样。可是现在,你一旦没有出门条,连社区大门你都出不去。这其实也就是家庭医生的雏形,“健康守门人”。


2011年6月22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在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


就我理解,既然家庭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功能定位在预防保健和慢病管理,咱就别整那些高大上的描述,就是比普通人更有医学专业知识,这主要权力就是预约前移,没有他的批准,去大三甲医院看病那是不行的,这样民众才会意识到有这么一个岗位,你的健康情况需要他来管理。而他也承担起了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康复随访等多项职责,既是公卫人员又是医疗人员。


4.png


在疫情到来时,许多省市纷纷启动了医院门诊全预约运行模式。通过预约,让医疗机构能够较为合理的安排医疗资源,避免就诊的拥挤状态出现。结合就诊前的相应评估也能让医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患者的情况。


对于医院,就应该全面推行全预约模式,一直以来我们说到大医院的全预约模式无法开展,都以基层无法承接大量的就诊人群作为理由。然而全预约可能真是一条破解大医院看病拥挤的途径,通过预约,让全社会医疗资源回归有序流动。以往大医院都无力甚至都在回避如何落实这个要求。


业内现在的做法基本上是一种渐进模式,以逐步减轻或取消医保报销比例为抓手,慢慢的引导大量慢病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但是基层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患者自然又回到了大医院。


虽然说目前模式下就医问题还是能够得以解决,但是在爆发疫情时,上千床甚至上万床的巨无霸三甲医院同样也无法接收这么多的患者,引起爆仓。疫情期间的武汉就是很好的例子。根据《2018年武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简报》,截至当年末,武汉市有三级医院61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7个。武汉的医疗资源在全国来说也不可谓不丰富。

5.png


这一波疫情中,每个人对社区医生印象不一定深,但是对小区门口的志愿者印象是真深。你只要没有出门条,那是铁定不让你进出。分级诊疗分级诊疗分级诊疗,重要事情说三遍。我们设计和规划的分级诊疗制度应该坚定不移、斩钉截铁的贯彻下去,切实让常见病慢病患者回流基层,让健康守门人真正的发挥作用。


在这种就医模式下,大型三甲医院这个中心变成了多中心协作模式,这样以来,信息化就更能发挥出其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优势,甚至诸多云端技术和应用伴随着业务的开展,自然就落地了。有了业务的需要,现在很多地方认为没有实际作用的区域信息平台自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平台。


结语


主席在最近的讲话中明确了: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健康码 医疗信息化 互联网医疗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