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名录(附一、二批名单)

上海市卫健委透露,“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推选活动是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贯彻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推进落实上海市第二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总体规划在2018-2020年推出100个左右创新医疗服务品牌项目。

作者: ELSA 来源: 上海市卫健委 2019-08-07 11:05:05

上海市卫健委透露,“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推选活动是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贯彻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推进落实上海市第二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总体规划在2018-2020年推出100个左右创新医疗服务品牌项目。


“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推选自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三、二、一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社会医疗机构等申报的众多项目。经过现场汇报、专家赋分、综合评议等环节,最终产生了60个品牌。


2018年底,上海市首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公布。2019年8月5日,上海市第二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公布,第二批品牌更关注新医改形式下的百姓就医需求,注重技术、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创新服务流程,提升就医体验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从优化流程便捷度、麻醉舒适度、营养支持度和精神愉悦度四个方面入手,多部门协作加强手术患者的全程管理,缓解住院时间长、待床时间长、次均费用高三大痛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降低操作性疼痛和环节、镇痛泵疼痛管理、非药物干预方法等方面入手,多科室合作,有效降低患儿恐惧心理及疼痛不适,打造“无哭声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整合多科室组建消化医学部,通过开设独立收费窗口、内镜专科便民门诊、独立诊室等措施,完善消化疾病中西医结合“一站式”内镜诊治流程,免去患者奔波之苦。


上海市东方医院通过指导社区构建“中心-社区”一点多线的“扇面”卒中筛查网络、打造脑卒中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和预警系统、建立院内行动与院外转运同步启动机制、优化多学科合作流程等举措,把脑卒中急救的启动从院内延伸至院外急救系统,从而建立了“社区——急救车——院内——社区”的闭环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以“腹透专职护士”为中坚力量,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阶段培训、出院护理评估指导、电话随访、家庭访视,开设“医护一体化”腹透特色门诊和24小时“腹透热线”等一系列举措,提供连续、全程、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杨浦区市东医院依托“新华-市东儿科医联体”,打造以网络随访、规范治疗、绿色转诊为创新点的儿童慢咳“1+1+1”防治体系,使患儿远离“慢咳”困扰。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细化急救服务业务,创新实施“分类救护”措施,急救热线和康复热线并行,合理调配资源,有效突破“要车难、等车长”的困境。


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首创“365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法”,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街道民生保障服务体系,精确区分五类人群,形成“社区联动、服务引导、精准签约、有效激励”创新模式,全面推进“1+1+1”签约工作。


创新诊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对小早产儿的母乳喂养,通过开展健康宣教、口腔运动干预、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建立人乳库、母乳闭环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几乎覆盖100%小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成功提升了小早产儿的生存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系列举措成为小早产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全国示范模板。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消化内科牵头,联合相关学科,打造高质量消化病创新医疗服务体系,率先提出“内镜体检”新理念,自主研发一批以磁控胶囊胃镜为代表的新型内镜设备,引领消化内镜“中国智造”新时代,全面带动我国消化疾病领域的整体发展。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立足提升生殖遗传检测的内涵和水平,运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开展遗传学检测,从源头上阻断家庭病的遗传通道,让更多健康宝宝降临人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全闭环输液管理系统,通过输液终端监控、信号实时传递、护士及时反馈三个环节实现对每个病床输液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随时应对,有效降低护士巡视与患者打铃频次,提升了整体住院医疗环境。


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基于患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利用自有土地打造“阳光农坊”,组织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参加农坊小组活动融入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心灵的温暖和收获的喜悦,辅助患者缓解症状、融入社会。


创新宣教模式,促进健康科普


上海市儿童医院将患儿健康之家、家长委员会、儿童健康科普、医疗救助等整合为儿童健康俱乐部,以“健康服务前移”为建设方针,通过健康讲座、病友会等形式引导孩子家长把共性问题解决在就诊前,提高就诊效率,增进医患沟通。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将传统科普和新媒体技术完全融合,建立五官科普探索空间,首次将全息影像技术及虚拟感应及VR技术用于医疗科普教育互动和展示,增强参与者的互动体验和感受,提升科普效果。


静安区妇幼保健所以专业妇幼保健团队志愿服务为主体,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周末课堂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服务,《家有萌宝》育儿片、“好孕档案”“萌宝档案”小程序极具特色,深受好评。


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打造“小橘灯”海派中医爱心送诊活动,通过媒体-医院-社区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义诊讲座结合等方式,数百位海派中医专家橘井传灯,善行海上,为申城百姓和国内外患者打开一扇体验海派中医的窗口。


创新服务内容,完善细节举措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将规范化患者心理疏导模式应用于综合性医院,打造责任护士、住院医生-专职心理护理师-心理科医生三层联动的住院患者心理疏导模式,建立心理评估-疏导-会诊的一体化服务链,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通过医院药师下沉、建立药学监护档案等措施,构建药师主导的老年慢病全程化药学监护体系,进一步将监护延续到社区、学校和家庭,为患者提供全程化、零距离的慢病药学监护,促进合理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由医生、护士和医务社工定期上门为老年腹透患者提供专项体检评估、护理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提高老年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医患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打造温馨、舒适、安全的“5H”护理服务目标,通过护患沟通个性化(HOSPITAL)、礼仪服务宾馆化(HOTEL)、温馨服务家庭化(HOME),为血透患者(HEM0DIALYSIS)提供主动、人文、精细的优质服务,用白衣天使的关爱之心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生的希望(HOPE)。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积极打造“快速、温暖”的“中风1-2-0急救头等舱”服务项目,通过便于记忆的“中风120”院前快速识别策略、联网提前预警、随车检查宣教、院内无缝对接、多科室并联运行等措施“提速”救治流程,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人文医学知识培训,使得急救流程中的沟通更有“温度”,提升病患就医体验。


嘉定区安亭医院围绕“延伸信息、延伸关系、延伸服务”理念,打通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护理服务鸿沟,构建以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协作的延伸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从医院回归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华东疗养院创新开展“3+3”导诊服务,即“陪护制+预约制+错峰制”结合“全流程智能导检系统+移动智能导诊系统+微信实时定位导诊系统”,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精细化导诊服务,规范了诊疗流程,提高了诊疗效率。


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探索适合康复医院患者安全的管理模式,打造“可移动的安全标识+防跌倒规范+人文关怀流程”防跌倒管理体系,为康复患者筑起全方位安全屏障。设计带有患者安全的标识病服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信息融合,便捷医疗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在医联体内推行 “1+1+1”专享网络预约通道服务,通过预留号源、共享信息,打造会诊、转诊“直通车”,引导居民基层首诊,促进分级诊疗秩序形成。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将档案查询、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就诊预约、科普资讯及互动社区等服务功能集成到“明眸APP”中,直接解决服务对象防治、就医、咨询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家长身边的“视力管家”。


松江区中心医院开发“慢阻肺移动互联网分级诊疗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区内“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慢阻肺防治模式,实现“早防早治、分期诊治、双向转诊、全程监管、同质服务”的全程管理,助力分级诊疗。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领探索“互联网+护理”模式,打造“天山美小护”社区居家照护互联网服务平台,疏通居家护理需求与护理服务能力提供之间的渠道,形成“线上接单、线下服务、平台管理”的闭环护理服务供应链。


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基于区内中山、六院两个医联体的卫生资源优势,打造全专云平台,专线网络覆盖全区,实现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在线联合诊疗,健康档案、诊疗信息无缝对接,构建一体化的医疗协同和全程健康管理。


附:上海市第二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名单

WX20190807-105215.png

WX20190807-105458.png


2018年底,上海市首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发布,关注新医改形式下的百姓就医需求,注重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努力构建就诊便利、沟通有效、诊疗安全、服务可及、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新时代医疗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


上海市华东医院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延伸到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构建华东医院-社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把传统来院就诊往返跑“三次”的模式,精简整合为“跑1次院、挂1次号”的转诊就诊模式,使社区转诊病人确实体验到了少折腾、少跑路、少忧心的管家式服务。同时,医院通过“一门式”服务(整合挂号、就诊、陪诊、收费等服务)、“三把手”理念(强基层的“帮手”,双向转诊的“推手”,诊治疑难重症的“高手”)、“五优先”服务(预约门诊、大型设备检查、会诊、病房、手术等五方面优先)的优化举措和流程再造,构建好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丰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赋予家庭医生更多可调配的卫生资源,实证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转诊机制的优越性和医改成效。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主动承担国家队责任和使命,依托医院强大的学科支撑和齐全的人才队伍,聚焦疑难危重罕见病的诊疗,建立儿科诊断不明疾病诊治中心(UDP)。硬件方面,医院具有国内先进的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国内首个由原国家卫计委批准的高通量分子诊断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和诊断平台;软件方面,中心由医疗副院长担任主任,50名专家组成核心团队,涉及临床专家、病理、分子诊断、影像、伦理等多个专业,人才梯队齐全,诊治疑难罕见病经验丰富。配合UDP门诊、疑难罕见病会诊、核心团队讨论三级诊治体系,实现精细诊疗,精准用药,使得复杂疑难疾病获得较高的确诊率和临床症状缓解率,为全国患儿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2018年2月被原上海市卫计委批准挂牌“上海市罕见病专科门诊”,目前医院已开设26个罕见病多学科门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儿科疑难罕见病的诊治水平。


上海杨浦区控江医院立足老龄化热点,科学探索“医养护相融合”的老年护理模式。与沪东老年护理院形成“1+1”资源融合;与区内12家护理院形成“1+12”的技术引领模式;研发“一体化移动照护”系统,覆盖全区52家养老院,构建“1+52”服务辐射圈,将优质护理资源向基层延伸和推广。


上海安达医院从医疗诊治、健康管理、保健养老、后勤服务等方面着手,对居民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医疗保障。医院通过与大医院开展联合等方式,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安达、疑难病例送“三甲”、护理入住敬老院、康复再回社区的“一门式”良性循环服务网络,全过程全方位地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同时,医院还将“一门式”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安达云医院”,依托社区医疗服务站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形成以安达医院为依托的云医疗生态圈,医生可随时获取经授权的电子病历等信息并予以处置,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和服务。


完善急救体系,提高医疗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合理调配诊疗资源,全方位构建无障碍急救绿色通道,范围涵盖胸痛病人、危重孕产妇、脑卒中患者、创伤危重患者、应急救助病人等群体,大幅度提升了急危重症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医院突破性改变传统就诊流程,构建以“虚拟挂号”为基础就医模式,通过贯穿全程的“绿色通道一卡通”,实现“诊治优先、支付后移”的新型举措;创新“医护患共同体”模式,切实以病人为中心,全程工作人员陪同指导就医,给予病人连续、高效、便捷的急救服务,充分展示了中山绿色通道的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了醇厚的中山底蕴和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使命。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造“便捷就医,速度急诊”,将挂号环节后置,患者接受分诊刷卡后即可到相关科室就诊,就诊后再付费。优化“急诊病情评估分级标准”,建立“生命体征”加“高风险症状”预警模式,避免危重患者漏诊。优化“绿色通道”流程,在急诊室设置“时钟提醒”、“抢救计时”,将医护反馈和检验医疗反馈做成“1对1”闭环,帮助抢救医师用最短时间做出正确决定。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整合院医疗资源,与区内急救中心、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建立“网络社区医院—120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完成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降低急性心梗患者从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


创新宣教模式,促进医患沟通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关爱听力障碍孕产妇群体,针对她们交流不畅、容易焦虑的情况,原创手绘暖心漫画,通过浅显易懂的萌趣小漫画、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给予孕妇及家属提示与指导,帮助她们安然度过产程。这套手绘版“聋哑人分娩启示录”也为到来院分娩的“老外”孕产妇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立“玫瑰园之家”肠造口医患交流平台,深入开展“造口患者分层多角度健康宣教与心理辅导”、“造口患者联谊会”、“基于信息平台的造口延续化护理管理模式”等多项优质科室特色服务,由单纯治疗向诊疗、护理、康复、预防、科普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极大提高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获得了患者与家属的高度肯定。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以产科牵头,联合各科专家、营养师、哺乳师推出“生产合作社”服务团队,创新孕产妇服务新模式。团队以新媒体为平台,通过网络电视直播、微信群答疑、公众号科普、电台共联动传播和线下俱乐部活动等方式,致力于开展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孕前、孕期、哺乳期的健康干预和营养指导,积极倡导自然分娩、母乳喂养、合理饮食等活动,促进优生优育工作。


创新服务模式,完善细节举措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以基于互联网+的H2H模式开展精细化全过程营养管理,重塑膳食服务的理念和流程。通过手机APP订餐,做到精准营养;建立H2H全媒体营养宣传及管理平台,开展营养微课、在线问诊、科普视频、医患互动等不同服务项目,为患者实现全程闭环膳食营养管理。


上海长征医院打造物联网背景下的患者营养服务平台,利用便携营养不良筛查工具快速识别营养不良,配餐人员手持移动点餐终端,借助病员腕带信息可以识别具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再通过长征特色的多功能营养餐杯干预营养不良。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打造上海首个 “渐冻人”专属病房,为“渐冻人”提供人性化、跨团队的整合性医疗照护,建立的“人性服务、精湛手术、心理辅导、健康宣教”(H.O.P.E)团队服务模式,从单纯解决患者营养支持问题到全方位整合性医疗照护服务,一站式服务好患者。


上海市同仁医院“蓝精灵护理团队”基于危重患者外科手术后的病情及所处的环境,创新重要管路固定方式,减轻患者不适感;创新皮肤减压用具,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创新危重患者服装,提高舒适度。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建成上海市首个综合性医院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及周边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儿科医联体,率先实现了医联体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疑难危重病人绿色通道、远程会诊、专家专科门诊预约、检查预约、雾化吸入治疗等服务, 将优质资源区域内共享。同时医院以儿童慢性咳嗽、喘息为主的呼吸道疾病为抓手,推广雾化适宜技术,将儿童慢病下沉社区,使有限地医疗资源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标准化。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院士坐阵,注重诊疗与团队建设并举,通过互联网织就“技术水平更高、服务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三位一体医疗服务公益网络,将优质医疗服务输送至全国各地,充分挖掘优质医疗资源潜力,让医疗服务方便可及。同时,华山通过指导和帮助基层医生诊治与治疗,带动了区域医疗健康水平的整体发展,探索建立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优质医疗资源联网输送之路:①通过创建多机构、多学科协作平台解决疑难病症的攻关;②发挥专科优势,建立院士工作站18家、皮肤科专科联盟181家、感染科专科联盟30家、影像专科联盟86家等特色专科联盟,服务更广大的患者人群;③成立远程医学中心,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解决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患者“看专家难”问题;④构建区域医联体,指导家庭医生掌握慢病的防治方法,助力分级诊疗新医改。


上海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立“区域中医药管理服务平台”。中医师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后传至平台,经平台审方和输入配药、代煎的信息,煎好的中药汤剂即可通过物流配送直达患者家中。而患者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其处方中的药品产地、中药饮片所处的煎制环节、物流配送等流转信息,解决了长期困扰病人的“等候配方费时、中药煎煮步骤繁琐”等难题。


普陀区卫生计生委研制开发“上海普陀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全渠道预约服务、打通全途径的支付方式,减少了患者反复排队付费的时间。居民移动端打造“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就诊服务。诊前,帮助患者选择医生、预约挂号;诊中,引导患者就诊、支付,推送检查报告等;诊后,开展咨询、健康宣教,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家庭医生移动端可实现移动签约、健康档案、慢病随访、健康咨询等在线功能,健康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智能。


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全区医疗资源与智能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推出了医疗服务在线就诊“捷医”系统,解决“排队难”问题,是沪上首个全区层面的便捷医疗平台。“闵行捷医”APP建立居民就医统一登陆入口,为居民在就医过程中提供分时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智能导诊、便捷寻医、排队叫号、报告查询等服务,通过该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就医“减少排队、精准导诊、快速支付”的目标,患者就医时间平均减少约40分钟,较好地缓解“看病难、看病累”问题。


附:上海市第一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名单

WX20190807-105313.png

WX20190807-105336.png

创新医疗 医疗科技 上海申康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