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敖虎山分析“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暴露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困境

“‘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中国院前急救体系困境的一个缩影。”

作者: 刘喜梅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2-06-15 11:31:56

“‘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中国院前急救体系困境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急救资源分布不均衡、急救设备配备和急救制度缺乏统一规范、急救医护培养晋升考核不规范并缺乏通道、急救立法不完善、急救经费捉襟见肘等问题,共同制约了我国院前急救事业难以进入世界领先水平。”针对近日备受社会热议的“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


敖虎山曾两次在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呼吁要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并呼吁把每年的1月20日设立为国家急救日。他强调,我国院前急救长期不受重视甚至被边缘化,整个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新时代群众的医疗需求严重不匹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对高质量院前急救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亟须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启动对于院前急救体系的顶层设计,并制定成体系的落实举措,以推动我国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走出低谷。


一通急救电话引发的社会大讨论


“通话8分钟却未获120救助,可见120接线员的专业水平多么不专业” “没想到会延误两个小时,如果急救及时,这孩子很可能生还,才20岁,太让人痛心了” “人命关天呀,以后还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6月6日,河南省郑州市纪委发布了“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的调查和问责情况通报,但网友们似乎不满处理结果,新一轮热议再度掀起。


“郑州120接线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判断错误,最终导致患者延误救治而失去生命,这是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弱化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人才短板。郑州120是一个单纯指挥型急救中心,只有调度平台,没有自己的急救站点,也就没有医学实践。这不符合国家卫健委有关要求,但由于很多属地政府不愿投入财政资金来建设急救站点,所以很多地区仍采取这种模式,因此就出现如此重要的救命岗位工作人员,却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而导致生命悲剧的现象。”敖虎山遗憾地表示。


除缺乏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在敖虎山看来,群众对应急救护认识不足以及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也是我国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掣肘。这些制约,一方面导致全社会没有形成公众重视和参与急救的良好氛围,公众的社会责任感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特殊职业的人群,因缺乏常态化、科学化的培训而并未真正具备专业化的急救能力,进而导致生命悲剧一再上演。


“因此,我们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能以本次事件为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高质量院前急救体系,这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敖虎山强调。


公民急救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长年累月地宣教


建设高质量的院前急救体系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


委员呼吁,国家也在行动——为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近日会同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精神,在全国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并部署了“救在身边·救护伴行”“救在身边·科普宣教”等6项重点工作。


在敖虎山看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联合有关部门来推动社会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建设是非常好的举措和开端,也是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但他同时强调,急救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有效提升全民急救健康素养、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水平,在全国形成“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文明风尚,需要长期的制度化措施来推动。


“仅以急救的科普宣教为例。”敖虎山介绍,急救科普宣教的专业性很强,公众急救培训就是最好的宣教方式,但只有宣教的内容、方式以及讲师的专业能力等都统一规范才能保证培训的科学性,从而让公众真正学到专业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术。同时,急救的科普宣教还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宣教制度,比如有固定培训教室等,用制度来保障急救科普宣教可以在贴近公众生活的前提下能够长年累月地开展,才能真正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救护能力。第三,最了解疾病的是医生,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急救培训的最好基础,因此要通过建机制,充分发挥医生的作用,让更多的医生参与到急救培训与宣传工作中。


另外,敖虎山还建议,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开展远程线上培训和考核,做到急救培训不间断、持续发力。


针对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开发了心肺复苏线上培训系统,包括适合在家里学习使用的心肺复苏模拟娃娃,以及通过手机实现的学习和考核系统,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无法开展线下培训的困难,目前已经在部分地方推广使用。


增加培训数量和质量 鼓励更多人参与院前急救


“到2022年底,取得应急救护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人群总数的1%及以上。”这是13部门所发起“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与此同时,持证人员面对突发状况“不敢救”的问题也同样困扰大家。


“其实,应急救护志愿者‘不敢救’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是担心救不活要承担责任,另一个是所掌握的急救技术不够熟练。这体现出目前我国对于公众的急救培训与宣传远远不够,不论是培训的数量,还是培训的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敖虎山表示,法律早已明确应急救护即便没有成功也可以免责,但媒体仍应继续加强和完善有关急救免责的普法宣传,争取让每名公众特别是急救志愿者都知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进而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急救志愿者的工作中来。


对于提升公众急救培训的质量,敖虎山建议,公众的急救培训也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不仅要扩大范围培训更多的人,同时要注重培训的科学性和复训,特别是对于警察、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学生等人群,要规定多长时间内必须接受一次急救培训。因为,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参加过一次急救培训,在遇有紧急情况的时候确实难以迅速做出判断并正确实施急救。


“2020年,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城市的应急救护体系接受了一次重大检阅,也让‘加快提升全民急救能力’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和健康生活的愿望,必须加强公众的急救培训体系建设和标准规范建设,由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实施,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急救志愿工作的氛围。同时,也建议在数字经济时代,应更多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应急救护宣传和培训,国家要支持和鼓励有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用技术来进一步提升质量,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我国的群众应急救护水平走在世界先进之列。”敖虎山最后表示。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