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当助手精准植入脑“起搏器” 帕金森患者装上后不抖了

药物蜜月期后,要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2020-09-04 10:07:25

家住黑龙江的吴阿姨7年前不幸患上帕金森病,不吃药时身体僵硬、震颤不止,整个人失去控制。这些年来,疾病让原本该安享晚年的吴阿姨痛苦不堪。日前,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关宇光带领医疗团队,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为吴阿姨安装的“脑起搏器”,成功开机后她终于“变”回正常人,久违地又能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了。

饱受手脚不停“哆嗦”折磨  晚上睡个整觉都难

说起这位吴阿姨,在当地可算是小有名气的“能耐人”,工作时勤勤恳恳。深得领导和同事称赞。前些年退休也不闲着,上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下要照顾嗷嗷待哺的孙子。

大约7年前,吴阿姨发现左侧下肢经常“哆嗦”得难以控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颤抖的幅度越来越大,到后来整个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颤动。不仅如此,吴阿姨还经常会肢体僵直到不能活动,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儿子、儿媳妇都是双职工,我还要照顾老母亲和孙子呀,我身体就这么一直抖,家里的一点活,我都做不了。”在家人的建议下,吴阿姨到医院进行了检查,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确诊后,吴阿姨开始服用药物治疗。起初,药效十分明显,震颤和僵直的症状都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一度让吴阿姨如释重负。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吴阿姨发现身体震颤和僵直的症状不断加重,药效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尤其是最近2年,每次服药后效果只能维持一两小时,药效过后整个人又开始震颤、僵直、行动困难。

“每次吃饭,别人花一刻钟就能完成,我至少要吃上1个小时,有时因为手抖,饭洒了一地。严重时,晚上睡觉都不能睡一个整觉,睡着睡着都能被抖醒。”心里的痛只有吴阿姨明白,渐渐地,她还患上抑郁症,敏感多疑,总认为背后有人嘲笑她患上这种抖动的毛病。

眼看着老人毛病越来越严重,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吴阿姨的子女也心急如焚,不断在线上线下求医问诊,后来打听到三博脑科有一支声誉响当当的功能神经外科医疗团队。团队的学科带头人是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栾国明教授,他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主任委员,在1998年就开展首例(中国)帕金森患者的DBS手术,是国内DBS手术“第一人”;团队的主刀医生是首都医科大学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关宇光,他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 秘书长,也是国内较早掌握机器人手术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目前,三博功能神经外科已成功实施DBS手术数百台,在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癫痫等功能性疾病和脑肿瘤的外科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药物蜜月期后  要考虑手术治疗

带着一线希望,吴阿姨子女带着老人来到了三博脑科,希望这次诊疗让她的妈妈有个好的晚年生活。

吴阿姨刚开始吃药能很好的控制病情,为何后来药效越来越差呢?栾国明教授介绍,每位帕金森患者在发病后起始有一个很好的药物治疗时机,称为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蜜月期”,患者患病早期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物即可获得良好效果,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响。但随着帕金森病情的进展、长期服药产生的耐药性,及药物剂量加大后产生的副作用等,患者常不能耐受药物的治疗,甚至服药后的副作用甚至比疾病本身的症状更难受。

药物蜜月期结束后,帕金森患者到底该如何进行治疗?关宇光主任指出,帕金森患者度过药物“蜜月期”后,在药物调整作用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大多数患者可以明显改善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技术俗称脑起搏器技术是帕金森病治疗史上的重大里程碑。DBS能有效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和并发症,使病人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关宇光主任表示,脑起搏器手术具备“微创”、“可逆”、“可调”的特点,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不需要开颅,仅需在颅骨上钻孔即能完成,损伤性小,恢复快,比较安全,疗效明确,对帕金森患者的强直、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脑起搏器手术不会损伤神经核团,只是使其暂处于电麻痹状态,可根据病情调节电压、电流、频率等。

手术机器人让脑起搏手术更精准  开机重回正常生活

经详细术前评估后,栾国明教授、关宇光主任经与科内赵萌副主任医师、王雄飞副主任医师等缜密评估手术方案并和家属充分沟通后,考虑吴阿姨符合DBS手术指征,三博脑科功能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了机器人辅助DBS手术方案。

8月21日15时许,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手术术,吴阿姨安静地躺着,旁边运行的机器发出轻轻的声响,一台崭新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OSA)放置在患者的头部左侧。栾国明教授指导,关宇光主任带领赵萌副主任医师、王雄飞副主任医师等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进行DBS手术。

通过机器人“助手”将两根只有0.05毫米的微电极植入一位帕金森患者的脑深部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的靶点,整个操作环节多达300多个,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手术失败。最终,历时7个多小时,机器人根据术前规划的路径准确地将微电极植入了靶点。术后复查影像确定电极置入与计划靶点位置完全一致,手术成功。

 电极置入与计划靶点位置完全无误差

关宇光主任介绍,机器人辅助治疗帕金森病对神经外科医生要求很高,治疗帕金森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要在丘脑底核的核团内精准植入刺激电极,这个核团只有一粒花生米大,而且还要在特定的部位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哪怕埋入起搏器的位置相差1毫米,效果就会打折扣,严重的还会损伤神经细胞,所以需要神经外科手术医生掌握精准的植入技术和手术技巧。

术后一周,关宇光主任为吴阿姨进行DBS术后开机,开机后所有症状瞬间消失。吴阿姨从前噩梦般的抖动消失了,腿脚也变得利索,行走也非常轻松了。“太感谢三博脑科医护人员,多亏你们精湛的医疗技术,我才能再次正常走路。”吴阿姨感激地说。

据悉,目前,吴阿姨可以正常拿筷子吃饭、刷牙洗脸,还能照顾老母亲、孙子,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与正常人生活状态无异。


机器人 起搏器 帕金森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