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病理诊断的发展及前景

远程医疗指医疗机构运用信息技术,向非该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包括远程病理、影像诊断及监护等。

作者: 刘洋 阎红琳等 来源: 中国数字医学 2020-10-22 14:05:08

远程病理诊断三十余年,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现如今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虹吸现象”非常普遍,落后地区的人民健康不能得到保障,远程病理一定程度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远程病理在医疗资源配置、临床教学科研、节约成本、跨国医疗支援等方面都有突出优点,但也面临着通信、法律、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总体利大于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信息科技的发展,远程病理在医疗行业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远程医疗指医疗机构运用信息技术,向非该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包括远程病理、影像诊断及监护等。作为远程医疗的分支,远程病理由Weinstein RS在1986年首次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可行性及准确性已得到世界认可,该技术也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本文就远程病理诊断的发展历史、必要性、优缺点及可能的解决措施、相关问题及应用前景几方面展开综述。


发展历史 


国外 1968年就有远程病理诊断,但这个概念是在1986年被首次提出。1990年挪威率先建立了冰冻切片会诊中心,由于技术及经济问题,远程诊断只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推广。远程病理技术有三种类型:存储上传型、实时分析型、综合型。存储上传型为申请方采集捕获图像信息,再上传给会诊方;实时分析型为会诊方亲自调整显微镜观看;综合型结合了二者优点,也叫做全切片成像(whole-slide imaging, WSI),包含病理切片的所有信息,有更高的分辨率,会诊方可以更好地实现病理诊断,当前国内外使用的多为综合型。远程病理不仅用于国内,还可用于国际支援,2001年iPATH成立,是最早的国际远程会诊平台之一,还有UPMC、Omnyx数字病理平台等,都是较大的国际远程病理平台。


国内 我国于1997年有与远程病理诊断相关的技术探讨。由于我国技术较落后,我国1997年时还以远程邮寄诊断为主。2000年出现了依靠E-mail的方式进行病理诊断的论文记载,同年,“中国远程病理中心”网站开通,这是国内首家正式的大型远程病理网站。2011年卫生部开始病理远程会诊中心试点,2012年我国远程病理诊断开始推广,2015年后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智慧医疗”,远程病理诊断越来越普及。


远程病理诊断的必要性


大型医院在丰富资源、吸引专家、病人、创造收入的循环周期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基层医院相反,医疗资源有限,业务不能满足当地患者的需求,病理科尤为明显。病理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基层对病理医生的需求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基层病理发展有限,造成临床科室的发展障碍。多数基层没有快速病理业务,医生在术中无法得知组织的良恶性,需要等待常规病理结果选择治疗方案,若是恶性组织,则须进行二次手术,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远程病理的开展可以缓解基层病理医生短缺的问题,为基层医院发展提供支持。


远程病理诊断的优点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国家层面,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东南部、直辖市等大城市,西部医疗水平落后,省内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省会城市,乡县医疗资源有限。通过远程病理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移,满足患者渴望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缓解落后地区医疗资源不足与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矛盾,实现分级诊疗。


临床教学科研齐帮扶 医院层面,通过远程病理平台,病理专家可以在取材、染色、制片、诊断等环节指导改进,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水平,避免了因病理诊断不准确导致治疗错误的风险。利用该平台,基层医生在本地即可低成本、高效率、持续地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指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提升科研教学水平,促进基层医院全面发展。


节约成本 患者层面,依靠传统会诊方式,基层医院向大型医院进行咨询时通过邮寄病理切片,或患者携带病理切片前往大型医院,或病理专家前往基层,这增加了交通运输成本,也提高了切片丢失、受损的可能。远程病理的开展节约了运输开支,此外,通过远程会诊,基层治疗的不确定性减少,一些原本须转诊上级的患者,如今在当地即可得到精准诊治,病人的痛苦、住院费用等都得到减少。


跨国性价比高 国际层面,由于海关检查等,邮寄切片或专家下移可谓天方夜谭,互联网上传图像受到的管制较松,花费相比也低廉得多。此外,包括我国,有些国家法律规定人体组织不得跨国交易运输等,故通过图像进行远程咨询可能是目前唯一的跨国咨询方式。


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图像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统一会诊的医疗设备。由于高精度扫描仪成本高昂,基层负担不起,低端的扫描仪又没有足够的扫描精度,上传的切片图像与原镜下观察有一定差异;加之大型医院间采用的会诊平台不同,导致了数据格式、分辨率等均有差异,给诊断带来阻碍。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搭建公共的远程病理平台,统一医疗设备,减少非医学原因对诊断的干扰。


病史采集问题 病理诊断时除对病理切片进行观察,还须校对标本取材来源,综合临床病史、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故在远程病理诊断过程中,上传完整的病史资料不可或缺。国家应对远程病理诊断时上传的病史资料完整性加以要求,申请方医院须提交患者的住院志以及住院期间的诊疗经过等,防止遗漏重要信息影响会诊医生诊断。


法律安全问题 疑难病例及快速病理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且远程病理诊断的非医学因素影响较多,会诊医生辨识难度大,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目前尚无相关的远程病理保险,相关的医疗事故也还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1999年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表示:会诊医生与申请会诊医生之间属于医学知识的咨询关系,而申请会诊医生与患者之间属于法律范围内的医患关系。但现在的远程会诊形式多样化,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其中涉及的法律关系更为复杂,仍需制订更细化的法律政策明确责任分配。


数据隐私及泄露问题 患者的住址、身份证、联系方式、病史等资料均为隐私,在搭建远程病理平台过程中,企业可能使用患者隐私非法牟利,《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搜集的公民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故国家应监管搭建平台相关企业,保证通信及平台数据库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引起社会恐慌。


跨国界问题 跨国医疗支援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如:“通信基站搭建是否足够,标准是否统一?”“遵守哪国法律?”“费用以何国为标准?”“数据是否可以为他国使用?”等也需考虑在内,相信随着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国际医疗援助保障条例更为具体,申请方通过患者信息匿名化上传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信息科技在远程病理中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用于模拟人类思想、行为等的智能系统。病理方面,可将图像数据库直接导入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利用人工智能诊断卵巢癌的准确率达78.2%,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达98.3%、98.6%。人工智能可以预先学习大量图像数据,快速无休地处理图像,节约人力资源。人工智能也可以在远程病理中得到应用,基层的病理图像上传时,人工智能可以迅速比对,在可疑部位进行标记及初步诊断,然后再交由病理医生,由病理医生综合病例资料后完成最终诊断,故可以极大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大数据 随着信息化发展及医疗数据量增加,传统的数据库凸显不足。远程医疗平台(影像、病理、临床等)共享了大量医疗数据,可作为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学习样例。大数据也可以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帮助人工智能广泛、深度地学习。此外,远程医疗引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对于医疗数据的挖掘大有裨益,尤其促进相关的科研,从而解决医疗领域的很多难题。


5G 5G通信可以帮助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使其拥有更广阔的前景。5G还可保证图像的高质量传输,保证数据上传时的失真度不会下降,同时5G拥有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防止了因数据传输导致的会诊医生与基层医生的沟通不及时,使病理会诊效率进一步提高。


小结


远程病理诊断开展以来,优质医疗资源处于流通状态,缓解了基层病理诊断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基层疾病诊治能力,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起到显著作用,但远程病理服务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利大于弊。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就信息科技与医学二者结合给予指示,未来两者结合也会更加紧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技术进一步发展,远程病理的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引用本文:刘洋,阎红琳,唐其柱,刘新权,夏良兵,袁静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监利县人民医院病理科[J]. 中国数字医学,2020,15(7):82-84.】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远程医疗 病理诊断 信息科技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