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建委、科技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如何建设,人工智能如何与经济实体结合

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科技研发攻关、强化数字信息应用。

作者: 大健康派编辑 来源: 中国网 2020-05-11 16:58:47

5月9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袭艳春主持。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了2019年国务院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情况,并答记者问。


袭艳春指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代表委员结合各自领域和防控一线的经验,在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科技研发攻关、强化数字信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和提案达400余件,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时吸收转化为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中作为重要参考。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吸纳创新性建议474条,转化政策措施146项。


比如,针对多位代表委员提出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提案建议,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定深化医改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扩大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试点使用,开展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等政策文件时,予以充分吸收和采纳。


针对多位代表委员对老年健康服务的提案建议,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


针对健康扶贫工作的建议,国家卫建委着力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和组团式支援,深入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工作,推动落实资金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医疗托底保障。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如何建设


关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李斌提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是对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此次应对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短板。国家卫健委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平战结合,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


关于下一步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李斌表示,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 一是推动加强公共卫生的组织领导,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 二是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为重点,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加强培训和演练,强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夯实基层的网底。

  • 三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提升中医药救治水平。

  • 四是要加快构建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健全统一的应急保障体系,配合相关部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 五是推动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预案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强化执法与监督,建立全民动员的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公共卫生的社会参与。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分享中国经验。


人工智能开源开放与产业发展


科技部副部长围绕人工智能进行了介绍。去年两会期间,科技部共主办和协办了33件关于人工智能的建议和提案,涉及到基础研究、开源开放、人才培养、伦理治理以及立法和产业发展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已经转化为政府工作的部署。科技部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加快部署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开源开放。去年人工智能立了33个项目,2020年第一批指南已经发布,主要围绕着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以及自主智能五大智能形态我们都进行了部署。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经增加到了15个,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的龙头企业上面,涵盖了基础软硬件、智能医疗、智能供应链、智能城市治理等领域。


二是重视加强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是稳步推进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


四是推动地方开展人工智能的试验示范。启动建设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地方来开展技术示范、政策试点和社会试验三项内容,现在已经支持建设了北京、上海等10个试验区,还在浙江德清县开展全国第一个县级人工智能试验,在北京还成立了由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发起的新型的研发机构,来解决人工智能的原始创新不足,特别是聚集全球高端人才的问题。


五是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发展人工智能的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化,用多种形式来满足民生改善的需要。


新冠疫情发生后,人工智能的技术、企业、平台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显了身手,发挥了独特作用,包括病区管理、流行性病学调查、药物研发、辅助医疗诊断、社区防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次疫情过程中,大量人工智能的技术投入到实际运用,给各行各业都做了赋能,包括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物流配送、在线办公等领域,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壮大了无接触经济新业态。人工智能在疫情监控、风险分析预警、交通出行、同行查询等方面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


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科技部在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也进行了部署:


第一,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对整个基础研究进行了系统安排,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第二,持续加强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的研发部署。包括对干细胞、纳米、蛋白质、合成生物学、病原学、全球变化及应对、量子信息、量子计算、脑科学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第三,对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进行了倾斜性支持,发布了《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已批准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山东等地首批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第四,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创新领域,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使他们成为引领基础研究的战略力量。同时正在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围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的梯次布局。


第五,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在整个研发投入中的比重。2019年,整个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是1209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0.9%。还引导地方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等措施来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基础研究。


第六,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支持更多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人工智能 基础研究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